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问事鬼神

序章:妖夜寻郎  十八 文 / 木隐

    陆曼曼听周远山这么说,忍不住眉花眼笑地伸出小手,再次抚摸那支洞箫。一边感受着指尖传来的触感,一边对沈鸿叶笑道:“小叶子,你可真走运!能天天背着个‘世界之最’,随意到处跑,光是想想都觉得开心。”

    沈鸿叶悻悻道:“甚么走运?明明是倒霉好不好!还开心呢!”他说这句话时,脸色黑得都快赶上锅底了。

    任何人第一次亲手感受到这支洞箫的重量,再看看它那纤细修长的箫身,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到诧异。沈鸿叶当年从床边将它抱起时,当然也有同感。

    但俗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四年的时间里,这支洞箫他天天带着,相见,早就习以为常。绝没想到过,它单单一个重量,就能“重”出个“世界之最”来。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是华夏文明自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开始流传的谚语。老百姓是不能和带“最”字的东西沾边的,因为那很可能意味着麻烦,甚至是危及到生存的大麻烦。更何况这回还是“世界之最”!这点道理在国内,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赚但凡是稍懂人事儿的,没谁会想不到。

    而陆曼曼居然说甚么“光是想想都觉得开心”?简直活见鬼了!明明是“光想想都觉得揪心!”好吧?沈鸿叶开始觉得,这小姑娘长得挺漂亮,看着很可爱,但其实是个外星人。

    陆曼曼把那支洞箫从上到下又摸了个够,这才心满意足地对周远山道:“周叔,您接着说,材质方面的第二个特性是甚么?”

    周远山笑道:“当然是硬度。刚才小叶子问:我们怎么知道,他砸的那支箫不是真?我回答说,因为除了曼曼你,我们几个人都看过这支洞箫的检测报告。

    看过检测报告就会明白,如果刚才小叶子是用这支洞箫砸下去,那碎的肯定是石头。而这支洞箫身上,连一丝划痕都不会留下。

    刚才说到材质方面的第一点时,我举了金属‘锇’作例子,它的密度之高仅次于这支洞箫。但密度大不等于硬度脯像‘锇’就很脆,放在铁臼里捣,可以很轻松地把它捣成粉末。

    物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其原子排列的方式。比如钻石和石墨,这对著名的同素异形体。同样由碳原子构成,但只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在莫氏硬度表上,石墨就是最小的硬度一,钻石则是最大的硬度十。

    钻石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最硬的自然物质。它的硬度十,也即是世界上的最高硬度。二零零五年,德国科学家人工合成出了比钻石更硬的‘聚合钻石纳米棒’,由于不好定级,只能模糊地称其硬度为大于十。

    那么这支洞箫的硬度到底是多少呢?这本身就是个庞大的课题。经过长达五年的研究,六个相关的实验室,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如果以钻石的硬度十,作为基数进行测算,这支洞箫的硬度,应该在九十六到九十八之间,也就是钻石硬度的将近十倍。”

    陆曼曼瞪大了眼睛道:“就是说,它既是地球上已知最重的物质;同时,又是地球上已知最硬的物质?如果是这样,按照国际惯例,应该由第一个发现它的人,给它作新的命名。总不能把这么特殊的物质,就称作‘洞箫’吧?”

    周远山摇道:“问题就在于,它并非新物质。这正是这支洞箫,材质方面的第三点特性。组成它的物质极其常见,甚至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

    周远山说到这里,明显一顿,笑眯眯地看着陆曼曼,缓缓说道:“这支洞箫的主要成分是钙,准确地说,是碳酸钙和磷酸钙!”

    陆曼曼所学的专业是“基因及遗传科学”,周远山话一出口,她就明白了他要表达的概念。可心底冒出来的这个答案,让她无论如何不敢确信。

    她伸出左手指着那支洞箫,颤声道:“周叔,您是说,这个双……,双料‘世界之最’,这支洞箫,它……,它……,它居然是根骨头?”

    周远山瞧着陆曼曼满脸震惊的表情,心下大感安慰。他当年得知这一结论时,比起陆曼曼现在的样子,也强不到哪里去,后来还被导师取笑了好久。

    由于此事的密级很脯所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守口如瓶。今晚终于得见,有人同样被这个秘密,震撼得心神摇曳。他宛如做了个超级爽的心理,既有种多年心事,终究一吐为快的爽利感;又有种原来别人的心理素质,并不比我高多少的庆幸感。

    陆曼曼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犹自用手拍着胸口,道:“周叔,您这个谜底可太吓人了!到底是甚么生物,才能拥有密度和硬度都如此高的骨骼?应该不是地球生物吧?”

    周远山道:“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方才就说过,尽管众多科研机构,对这支洞箫,进行过长达三十年的研究。但真正形成共识的,只有很少的几点。我没法就不确定的问题进行解释,当然,我也不介意说说自己的某些推测。

    当年我的导师和我都认为,这支洞箫,是由某种大型脊椎动物的某一块脊椎骨,磨制而成。一块脊椎骨就长达八十一厘米以上,可见其身形之庞大。所以不管它是不是非地球生物,首先能确定的一点是,该生物肯定并非现存生物。

    其次,就守于该生物,死亡年代的确定。八十年代时,国内的技术手段落后,只能采用单一导十四测年法。要知道碳十四的半衰期,只有五千七百三十年,故而其测年极限,不超过六万年。结果就是检测失败,该生物的死亡时间,远早于六万年。

    到了九十年代,国内技术水平有所提升,又有机构提出,采用热释光测年法。该测年法的测试范围,为三百年到一百万年。结果依然失败,该生物死亡时间,远早于一百万年。

    后来,随着国内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陆陆续续将现有的,几乎全部测年法,都用在了这支洞箫身上。最终,于五年前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拥有这段脊椎骨的生物,其死亡时间大致在五亿八千万年前,误差前后不超过一千万年。”

    听周远山说到这里,陆曼曼情不自禁地大声喊道:“这不可能!”作者木隐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