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项试验除国外有人做过少量观察外,在闻内我观察的例数最多,论文发表在西安医学院学报上,至今还未见到有人报道做过房事后试验观察,想而知其难度之大。
汉阴县由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无视人口增长给国计民生带来的危害。给后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造成很大闲难。1949—1973年的23年中,净增人口108473人,年平均增加471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49年的14.78%。上升到1972年的21.80%n,1973年计划生育工作正式开展,全县采取绝育、节育和药具避孕等节育措施的人为5315人,1987年增加到33359人,节育率由22.24%,增长到80.03%,二十多年人口增长失控的局面得到改变。1973年和1985年相比,出生人口由7411人降到3638人,出生率从31.70‰。降为14.20‰,自然增长率由21.50‰。降为6.97‰。因此汉阴县连续三年被评为陕西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牛光慧也评为陝西省计划生育先进个人。
汉阴县提倡以避孕节育为主来控制人口增长,县、区、乡举办以计划生育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224期,培训人员1308人。其中在我们卫校进行专题培训,如围产期保健、优生优育等。还邀请西安医学院药理学赵教授讲催产素的临床应用,借以提高计划生育专职干部的业务水平。有时地段医院和妇幼保健站在农村做输卵管结扎手术,我都到现场进行指导。
1976年在215名赤脚医生中会做引产手术的有13人,会做上环手术的街57人。1987年全县能做四种手术(男扎、女扎、人流、上取环)的有11个地段医院和县级医疗单位。能做两种手术(人流、上取环)有21个乡级卫生所。做一种手术(上取环)有40个乡级卫生所和计划生育专职干部。上述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在卫校由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
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人开展,人们对于避孕节育措施的选择越来越高,为什么避孕节育成为女性的专利呢?而对于男性除输精管结扎外,再无其它选择呢?这也是国际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闻涉及杀灭精子的研究不多,因此引起了我的兴趣,希望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从1979年开始我就着手研究利用中草药来杀灭精子的试验,通过反复探索,最后终于成功。研制出zdz外用避孕药膜,经过在西安市、渭南地区和安康地区1756例的临床试用观察,避孕有效率为99.76%。于1984年12日6日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国家科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公室于1986年4月8日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第4期上发布zdz外用**避孕药膜(栓)研制及临床应用公报。
1986年7月4日我从事的zdz外用**避孕药膜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获得全国计划生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2年10月1日由闺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夫妻荣辱与共,事业同心分不开,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相辅相成,比翼双飞。因此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我把国家计生委给我发的奖章,戴在她的胸前,不自禁地唱起了十五的月亮。
痴聋盲哑畸的调查
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简称地甲病俗称癭瓜,是汉阴县分布最广的地方性疾病。群众中流传着一代瓜,二代傻,三代四代连根拔的说法。意思是说第一代是癭瓜,第二代就成为傻子,第三代第四代最后的结果就是断子绝孙,这一家人就全完了。
1965年在铁佛区局部抽查532人,地甲病患病人数285人。患病率为53.57%,1976年在全县进行了一次普查,查出地甲病病人8025人,患病率为33.44%,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1982年在全县进行普查,共查出克汀病人1457人,1984年又对10岁以下17名原克汀病人进行复查,结果是:地方性克汀病神经型3人,占17.6%;脑积液1人,占5,9%;癫痫1人,占5.9%;先天性聋哑5人,占29.4%;后天性不全聋哑2人,占11.8%;后天性营养不良5人,占29.4%,由此见克汀病的严重程度。
家族性甲状腺肿的致病原因不仅是单纯缺碘,而在于先天性缺陷,这种先天性缺陷是隐性遗传。因此甲状腺肿广泛流行的地区,常常出现克汀病人,这就是隐性遗传的结果。
我们在双河公社斑竹大队调查发现,有一户人家,夫妇两人患甲状腺肿大,其子女三人均为克汀病人。询问病史其母为甲状腺肿,而且这对夫妇还是表兄表妹的近亲婚配。由于山大人稀邻里之间,亲戚之间的婚配习以为常,流行着亲上加亲的陋习。
克汀病人常见智力低下,整天坐在家里烤火,有太阳时就呆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见了人只会傻笑,说些听不懂的语,有的根本不会说话。他们吃饭无饥饱,你给他吃多少,他就吃多少,端的饭碗比本人的头还要大,不给吃也不要,就傻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有的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给家庭给社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在医学上还无能为力。
为了探索影响贫困山区人口素质的规律,我们于1986年1月至6月在汉阴县整体人群中进行了综合性调查研究,初步调查出痴聋盲哑畸的流行况及特点。
调查人数占全县应检人数的93.17%,发现病人4593例。秦岭山区患病率为59.0‰,巴山深处患病率为50.0‰。左右,城关镇只占1.l‰,全县平均患病率为18.3‰。
调查发现患病率以学龄前为最低,学龄期明显上升,30—40岁患病率最高,占患病总人数的20.44%,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与国内外调查的结果一致。其中智力低下的病人共2036例,占患病总例数的57.38%,居五种疾病之首。病人家属中近来患病率高达62.01%,近亲婚配约占患病人数1.03%,男女患病为22:1,符合一般规律。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高发病区的病因与营养、教育、近亲婚配和妇幼卫生有关。为优生、优育和围产期保健提出了确切的证据,指明了防治工作的重点。
根据上述调查的结果,我们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改善贫闲山区的现状。
一、发展经济,加强营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根据胚胎学的研究,大脑发育的关键时刻是胎龄18周至出生后2周岁,而最关键时刻是怀孕后3个月至出生后头6个月(主要是哺乳期),在此期间,也是智力发育的重要阶段。营养物质有组成和维持脑组织生命与活动的功能,缺乏一种或几种主要营养物质,均影响智力发育,造成遗患终身。孕妇饮食中,蛋白质供应不足和低热卡持续时间越长,小儿的智力损害越重,学习能力越差。
国外学者发现,孕妇营养佳良者,小儿出生后一岁时,对学习适应快。贫穷孕妇的小儿80%有轻度智力低下。同时指出,许多遗传异常所致的疾病,通过补充一种或几种特殊营养物质,改善智力和智力低下小儿的功能。我们的调查表明,边远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未完全解决,生活处于低水平,由于孕妇缺乏营养,势必造成出生婴儿的先天不足,加之出生后照管和喂养不善,容易造成后天亏损,如此代代相沿,形成智力日退。汉阴县1978年至1986年以来,全县人均收入由原来的59.5元,上升到312元,增长5.28倍,而0—9岁年龄组的小儿,患病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仅占患病例数的1.8%,这显然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营养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关。
二、实行早期教育,开发智力资源。愚昧是贫穷的根源,要扶贫首先要治愚。我们的调查资料表明,在农村文肓、半文肓占58.93%,儿童入学较迟,平均为8.56岁,最迟的为13岁,人学率为65.39%。智力低下儿童入学年龄平均比正常儿童还要迟1.3岁。据双河公社的调查,0—14岁儿童共有555名,智商在68以下者占所查儿童的28.29%。智力低下儿童的父母是文盲的占72.61%,而正常儿童的父母为文盲的只有17.08%,这充分说明边远山区的文化教育迫切需要提高。
小儿的生长发育和学习有交互作用,学习因素的影响随身体成熟程度的增长而加大。地处边远山区的儿童,他们所受的各种物理刺激少,加之社会交往也不多,都会造成小儿智力低下。愚昧与无知是紧密相连的,要治愚必须先从解决无知开始,知识就是资源,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因此,要提高山区人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开发智力资源,必须加强儿童的早期教育,不失时机地使所有适龄儿童都受到教育,这是保证小儿出生后促进智力发育必不少的条件。否则,越愚昧越贫穷,越贫穷越愚昧,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三、实行计划生育,加强围产期保健。既要搞好计划生育,又要加强围产期保健,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遗传疾病和先天性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对遗传病病人,禁止生育或采取绝育措施,以便切断遗传途径,严格控制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另一方面加强孕妇妊娠管理和指导,对孕妇用药、病毒感染、营养不良和环境污染等的预防,以及其它围产期保健措施,也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秦巴山区深处缺医少药比较严重,新法接生也未完全普及,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据调查分析,五十年代患病率为318‰,六十年代为130.6‰,七十年代为4.1‰,由此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加强优生、优育工作势在必行。
四、禁止近亲婚配,预防智力低下。贫困山区智力低下的儿童有家族聚集的特点,遗传度达到38.7%—52.1%,据调查患者中三代人世居于当地者共4432例,占病人总数的96.49%。双河公社平均每户有两个智力低下者,特别严重的是斑竹生产队,全队44人中,智力低下者就有14人,平均每3人中就有1人,智力低下者双方所生子女的智力多低下,本次调查中发现,病人家族中近亲患病率高达62.01%。近亲婚配是造成畸形胎婴儿及先天愚型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更加禁止。对智力低下者之间的婚配,也应禁止结婚或绝育,这是预防措施中的关键。
经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优生学及遗传学等有关学科五位教授评价为:
该研究为推动和指导所在县五种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的优生优育法规和执行奠定了工作基础。
在调查中制订筛选标准,应用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测查法,设计周密,资料完整,分析论据合乎逻辑,为优生优育和围产期保健提出靠确切的论据。
( 反哺:一名乡村医生的自述
http://www.agxs6.com 移动版阅读m.agxs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