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都色言情 > 反哺:一名乡村医生的自述

第三章2 文 / 胡卿发

    产褥热是产褥感染的俗称,是指在分娩时或产褥期由于细菌侵人生殖道而产生的炎症。过去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后来以预防为主/采用无菌接生助产技术及抗生素的应用,其发病率才有明显下降。

    为此,我们卫生所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举办了改造旧产婆训练班,共计13名,同时培训新法接生员,每乡两名,共计22名。配备接生箱13个,按乡设立接生站11个。在南部山区基本普及了新法接生。

    当地群众做饭取暖都是从山上砍下来的木柴,灶是用土坯砌成的,自古以来不用烟囱,烧火做饭时,烟雾弥漫,充满全屋,把人熏得眼睛睁不开,呛得泪涕长流,初到的人不得不逃之夭夭。房屋四壁及楼板全被烟熏得乌黑乌黑,天长日久甚至被熏得乌黑发亮。

    各家在正屋地下挖一正方形浅坑,称为火炉,平时从山上挖下来的树根,晒干备用。冬季取暖时,在火炉中燃烧树根,冒着火焰,升起浓烟,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取暖,这更加重了对人体的烟熏火燎。

    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必然会引起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疾病。另外,对眼睛的刺激也很严重,普遍患有沙眼、睑缘炎等慢性炎症。日积月累,反复发作,往往由于沙眼引起睑结膜或睑板发生病变,造成瘢痕收缩,导致眼睑内翻,尤其是上睑缘部朝眼球方向卷曲的一种位置异常。这时内翻达到一定程度,睫毛随之倒向眼球,直接刺激角膜,故称为内翻倒睫。因睫毛长期磨擦角膜,病人常有畏光、流泪、刺痛、眼睑痉挛等症状。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角膜溃疡,发展成角膜白斑,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

    对于内翻倒睫,理应标本兼治,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一是多开窗户,使房屋内空气对流,保持无烟环境。二是改灶,设置烟囱,使浓烟排出屋外。如能改为沼气灶当然更好,既科学又卫生,还能避免乱砍乱伐、保护森林,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内翻倒睫的病因,实为一劳永逸之举。

    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还应实行内翻矫正手术。我在农村医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报道,只有少数倒睫而无明显内翻,用电解破坏毛囊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具体做法是:将2—4节1.5v电池串联,阴极连接一毫针,阳极接一铜片。在倒睫皮肤局麻后,将铜片固定在涂有电极膏的同侧颞部皮肤上,毫针刺人倒睫毛囊中约2毫米,通电10秒钟,即将睫毛取出。

    但是,我没有上级医生指导,又没有看见过别人做过这种手术,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先从带毛的猪肉上做试验,以便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后来又在自己的腿上做试验,均获得成功,这使我更有信心了。此后我们用电解破坏毛囊的方法,为不少病人解除了痛苦,同时开创了卫生所能做手术的先例,使山区群众对我们刮目相看。

    长期在浓烟弥漫的环境中生活的老年人,由于皮肤萎缩失去正常张力,加之皮下组织松弛,使上睑下部向内翻卷,而导致上部眼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形成上睑下垂。初期上睑缘部分遮盖角膜,影响一定视力。晚期遮盖瞳孔,妨碍视力功能。而病人地处山区,缺医少药,家境贫苦,无力求医治疗,于是采取简便方法,用马齿苋的一段嫩茎,撑开下垂的上睑,以便观察外界的事物,勉强维持生活。我们对这种病人,采取内翻矫正术或切断瘢痕化的睑板,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还能给病人留个双眼皮。

    说来好笑,我在做内翻矫正术时,共折断七枚缝合针,见我的基本操作技术差到何等程度!其原因是我缺乏实践经验,未见过别人如何使用缝合针。缝合针有两种,一种是三棱针,也叫皮针,是专门用于缝合皮肤的。另一种是圆针,专门用于缝合皮下组织及其它组织的。如果不会用,而用三棱针去缝皮下组织等时,针的三个棱角锋利无比,就会造成组织损伤。用圆针去缝皮肤,因圆针周边钝圆,则无法通过皮肤,一使劲针就断了,这就是我折断针的原因。是当时为什么会断针,我还不知何故?

    当然眼科手术有专用的缝合针,不能用外科的大针来操作,否则损伤很大。另外,持针器如何使用也是有讲究的,使用不当也是折断缝合针的原因之一。总之,操作技术是做好手术的基本功,其重要性必须高度重视。

    由于内翻倒睫一旦形成角膜白斑,则视力完全丧失,成为盲人,这会对病人的生活造成多么大的严重后果。因为失去治疗机会,上睑下部向内翻卷,睫毛则直刺角膜,经长期摩擦刺激,使角膜受到损伤,出现溃疡,久而久之形成瘢痕。轻则浅层瘢痕薄如云雾,略呈白色,故称角膜斑翳(角膜云翳)。重则混浊很厚呈瓷白色,看不见其内的虹膜,故称角膜白斑,则视力完全丧失,最好的治疗措施,就是角膜移植。

    何为角膜移植呢?就是将尸体完好的角膜,通过显微手术取出,移植取代患有白斑的角膜,这是现代重要的复明手术,使病人重见光明,当时国内还无人会做这种手术。对于我们这个山区卫生所来说,望而不及,只能望眼兴叹了!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西医不仅在山区站稳了脚跟,而且预防疾病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邻县的有些病人也来求医,为我们出外门诊提供了条件。陕南山区也有逢场(逢集)的习惯,卫生所的住地每逢农历一、四、七逢场,病人比平时多,而汉江上游离卫生所30里的汉阳坪,每逢农历二、五、八逢场。汉江下游的紫阳县汉王城,离卫生所也是30里,每逢农历三、六、九逢场。于是我和一位医生,各背一个药箱,步行往返赶场(赶集),早出晚归,来回60里,如果运气好,遇上木船便顺流而下,为我们代步。虽然我们辛苦,但也方便了病人,在其中。

    山区有山区的特点,逢场(集)时各乡农民带来土特产,卖了后再买些日用品回家。当地盛产漆、麻、耳(黑木耳)、贝(贝母)、桐油等,还有杜仲、天麻、黄连、金银花等大宗药材,由土产公司和药材公司收购后,装船运往武汉。遇到逢年过节,街道上也是人山人海,拥挤难行,一片繁荣景象,解放后农民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我们利用各地逢场的机会,向群众宣传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并给群众治疗小伤小病,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吸引了石泉县、紫阳县的病人也来求医,扩大了卫生所在周边地区的影响。

    随着业务的逐步发展,我们在汉阳坪及汉王城,设立卫生小组,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群众防病治病,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和农民的欢迎。

    改善卫生所的伙食,是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实行轮流管伙,精打细算,每人一个月,月底结算,剩余转下月。做饭大家动手,各显手艺,自己做自己吃,饭菜格外香。南部山区的物资供应丰富,物价很便宜,大米每斤7分钱,油每斤1角4分,猪肉每斤3—4角,鸡蛋一个才1—2分。有次买了一只一斤多電的鸡才1角8分钱。卫生所的生活每天都有肉或鸡鱼。男同志以喝酒,给女同志买些水果、干果。用篮子放在那里,谁喜欢吃随便拿。还给大家准备有茶叶。总之,一切吃喝开支由伙食全包了,就这样每月的伙食费不超过6元,大家都很满意,伙食起到了后勤保障作用。

    组建卫生工作者协会

    国民党政府给我们留下一个烂摊子,急待短期内恢复,才能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因此,党中央提出三年恢复时期,要求各行各业克服困难,抓紧工作。

    当时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传染病在国内某些地方流行,地方病摧残着人民的身体健康,患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而医疗卫生人员奇缺。国内医药院校有的正在筹建,有的刚开始招生,3—5年后才能毕业。大量的中医中药人员,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游医、巫医乘机危害乡里。为此,组建卫生工作者协会(简称卫协会)势在必行。我们根据团结、改造、利用的方针,使卫协会在解放初期的防病治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反哺:一名乡村医生的自述  http://www.agxs6.com 移动版阅读m.agxs6.com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