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苏小妹种田记

第11章 太蠢有得治吗 文 / 言呓

    这几天苏然把账本大概梳理了一遍,账面上做的很漂亮,并没有什么特别可疑的地方,即使偶尔查出一两条有出入,也只是十几两碎银子的小数目。不过她知道,人蛋欲是无止境的,一旦打开了贪婪的缺口,即使明知有危险也会飞蛾扑火,不然古今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死在“贪”字上。

    这个王府里的腐败,其实从一些细节就能看得出来。比如厨房,大厨房做出的食物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却养着十多名厨子,大多是裙带关系安j□j来的,每年的开销也十分惊人,诚王和王妃都不是好口腹之欲之人,王妃还常年吃斋,但是账上却记着一年要吃掉二千多斤猪肉、九百多只鸡、七百余只鸭等等,米面粮油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无中生有的花费究竟进了谁的口袋就不得而知了。

    由此可见,诚王爷治军主政虽然很有一套,但是于内院管理上却是比较疏散的,王妃的身子每况愈下,直至不能理事,后由各大管事一手把控内院事物,油水肯定捞了不少,而王爷只求大致过得去就行了。

    苏然写完最后一笔,停了下来,觉得应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么呆看账册,也找不到什么实际的证据。

    她习惯性地咬着笔杆,扫视着一份诚王府大事记。

    之前王妃向她透露过一些关于胡海身份的怀疑,虽然这些怀疑纯粹只是王妃的直觉,但是苏然目前只有这一条线索可查,她重点抽出了几件事情,简单地标注了一些信息:

    辰启四十九年,胡海顶替大管家之职。辰启五十年,绿湾小筑重新修缮,倪姬迁入。辰启五十二年,小世子出世,倪姬离府。辰启五十三年,城西两处酒庄、两处粮油铺子划入倪姬名下。

    经过这番梳理,苏然隐隐觉得自己好像陷入了一场宅斗的漩涡中。

    王妃想扳倒的不是胡海,而是倪姬。

    而这位传说中的倪姬,手腕似乎十分了得,即使被撵到了乡下,还能从诚王身上索得大笔财产。

    苏然有些犹豫,现在这么做是否明智?毕竟这家里当家做主的还是诚王,得罪了受宠的姬妾,也就是间接得罪诚王吧。

    而且,关于胡海的身份,是最棘手一个问题,由于亲王府的大管事并不是普通家仆,是朝廷任命的从四品辅官,所以即使是诚王,也不能贸然处理了他。

    天气阴沉沉的,突然起了凉风,诚王妃一到天冷就会犯病,灵芝和芳杏放心不下,先回了福至堂去服侍她了。苏然左思右想,最终决定写封信交给小陈管事,请他出面打听一些事情。

    待写满了两张信纸,苏然转了转手腕,伸了一个懒腰,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剩下的结果就要看小陈管事的本事了。

    她走到窗前,呼吸着冷冽的空气,头脑清醒了许多,懒洋洋地趴在窗框上,没有焦点的欣赏着远处的景色。

    盛晖阁是诚王的内书房,坐落在王府北边正中的位置,视线很开阔,她现在所在的房间是盛晖阁侧厅的一间厢房里,采光很好,环境清幽。从这里还能看到旁边绿湾小筑的阁楼,以及小筑后院里生机盎然的小花园。

    诚王嘴上不说,却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她们,这场关于妻子和爱妾的斗争,诚王究竟站在哪一爆愈发叫人捉摸不透了。

    不过,他的这次表态,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府中的下人对于苏然的风言风语少了许多,再也没有人对苏然的作为表示过明确的质疑了。

    其实在苏然看来,诚王爷作为一个丈夫其实还算不错的,例如,即使不赞成也会支持老婆的决定;还会尽心尽力替老婆处理娘家的烦心事;以及默默忍受着老婆各种莫名其妙的挖苦讽刺。

    “罢了,以后这些话不要出去乱说,于你名声也有碍。”诚王将信纸一折,塞进了自己的袖袋里。

    苏然“哦”了一声,见他没有别的要吩咐的了,耷拉着头默默退下了。

    今天真是太倒霉了,难怪古人都说祸从口出,自己还把它写了出来,留了把柄,真是蠢得无可救药了!

    苏然因为这事忐忑不安了一晚上,第二天依然心情沮丧,账目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能翻查的都查过了,接下来就是等小陈管事的消息了,她勉强打起精神,跟王妃汇报了一遍。

    晚间,夏公公来了绿湾小筑,向她透露了一些王府秘闻,这些都是苏然请他去打听的,王妃对这些事情讳莫如深,而宫廷出身的夏公公最适合做这项工作了。

    “这位倪主子离开的前一个月,据说有另一位殿下的屋里人暴毙了,是打小儿就跟着殿下的,殿下离宫立府时,圣上赏给了他。”

    真是让人浮想联翩的桥段,里面的真相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清楚了,苏然有些烦躁,她并不想卷进这些纷争里,而且万一自己成了助纣为虐的那个人,她的良心恐怕永远都会不安。

    不过此时,她更关心另一个人:“胡海呢?”

    “胡大管事一直谨小慎微,他媳妇倒是出过一些小纰漏,不过都无伤大雅。还有一件事儿,据说当年重修绿湾小筑的事情,便是由胡大管事牵头的,一完工倪姬就住了进去。”

    苏然回想起绿湾小筑的修缮费用高达五万两,这笔钱别说修个小院子,连买个大宅子都绰绰有余了,不知道诚王对这笔花销是怎样的看法,想来即使有猫腻,也找不到最终去路了吧。

    苏然这些日子一直关在盛晖阁内,看账本看得头昏脑胀,就起了出门散散心的想法,还想顺便买些稻谷种在春草园里。

    凌州城内民风开放,治安极好,诚王也没有对她的行动有所限制,所以出个门并不是什么难事,只需向王妃报备一声。

    前两天气温骤降,晴枝染了风寒,所以苏然没有让她跟着去,自己穿着低调朴素的男装,和夏公公一道儿,打算去逛逛城西的闹市。

    “前儿王妃娘娘提起枕头不大舒服,我打算买些谷子回去,做只稻谷枕头送她,城西可有粮食铺子?”

    “有的,‘宝记’是凌州城里最大的粮铺,姑娘可以去那里买。”

    “宝记粮铺”的店面果然十分气派,比周边的铺子大上三倍,粟、麻、稻、麦、豆、黍等各种谷物都有售卖,甚至还有玉米、甘薯,不过这些品种还没有普及,产量较低,买回家吃的人很少。

    铺子里一个裹着头巾的妇人,在装着小麦的木桶前犹豫了许久,嘟嘟囔囔地抱怨道:“这才十月,就贵得顶了天儿了!”她一摸腰间的钱袋,咬了咬牙,只买了五升麦子回去。

    苏然对于这个时代的物价没有什么认识,询问了夏公公关于粮价的事情,夏公公解释道:“凌州本就是边陲苦寒之地,粮价比江南总要贵上三四分,今年粮价更是涨了一倍呢,一石米竟卖到一两二钱,这不灾不荒的竟出了这么高的价儿,真是苦了平头百姓们。”

    苏然望着那妇人离去的背影,叹了一口气,粮价一涨,物价必涨,最苦的还是人民群众,这才刚刚秋收完,若数了冬天到青黄不接之时,米价恐怕还要涨脯这样下去,民心不稳,社会动乱都是有可能的,不知道诚王什么时候会粜粮平息物价。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