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妖夜寻郎 六 文 / 木隐
孙川解释道:“简单点说,莲花生大士是藏传佛教,也就是密宗的开创者。梵文称巴特玛萨木巴同印度那烂陀寺僧人。就是历史上唐三藏去取经的那间寺庙。
公元七百余年,大概是咱们唐朝武后年间。莲花生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传说他数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在人间的化身。被密宗各派尊为释迦牟尼之下的第二佛陀。他以密宗法术神通,收服了苯教八部鬼神及藏地诸多凶神邪崇,建立了密宗宁玛派,也就是俗称的红教。
其后藏传佛教的其他教派(噶当、格鲁、萨迦等)的持教大德,多数是莲化生大士的化身。其中最有名的化身,便是元末明初时的黄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而宗喀巴大师的最小弟子根敦朱巴,就是追认的一·世·达·赖·活·佛;宗喀巴大师的另一弟子克珠杰·格勒巴桑,就是追认的一·世·班·禅·活·佛。
到清朝时,逐渐形成了达·赖·活·佛统御前藏,班·禅·活·佛统御后藏的局面。
民国时期,九·世·班·禅,暨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在与十三·世·达·赖的权力斗争中败北,被迫于一九二三年翻越唐古拉山脉出逃。此后在国内各地流亡了十四年,一直未能返回西藏。最终于一九三七年圆寂于青海玉树大寺甲拉颇章宫内。
推算起来,空念大师遇到小喇嘛的时候,正是一九三五年,九·世·班·禅流亡到四川之际。”
陆曼曼眨了眨大眼睛,调侃道:“孙叔叔您可真不愧是历史学家!简单点,居然还说了这么一大堆。”
孙川笑道:“这不是为了让你概念清晰么,已经是最简化的版本了。”接着向空念大师问道:“大师,您那时如何得知笔记确是莲师真迹?”
空念老和尚道:“我那时自然不知,只当是个奇怪的故事。直到成年后潜心修习佛法,多次藏经阁中翻阅佛经,才偶然发现这份笔记,夹在一部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
笔记为梵文所书,写在几张印度佛家惯用的贝叶之上。看起来像是最后一次翻阅这本佛经之人,拿它作了书签的用途。也不知是不是当年那个小喇嘛。”
陆曼曼发现,空念老和尚再次提到小喇嘛时,苍老的面颊上,不经意间蕴出一抹笑意。想必与小喇嘛的相处,是他童年时极为愉快的一段记忆。
老和尚顿了顿,接着讲述道:“怀清恩师那时已然圆寂,那些藏传佛教的典籍为何会在藏经阁,寺中已无人知晓。想来必是当年九·世·班·禅因居无定所,索性将这些不便携带之物寄存在寺中。九·世·班·禅在青海圆寂,旁人不晓得其中关节,也就一直未能取回。
再见到这份笔记时,我一眼就看出,这是小喇嘛当年读给我听的那个奇怪故事。因为佛经中的故事通常都是第三人称的,而这份笔记,它用的是第一人称。”
笔记开始时写到,他很是烦恼,虽有藏王的全力支持,但传法、建寺都极为不顺。苯教的八部鬼神各有秘法,且信徒众多,时来侵扰,难与抗衡。
而后,有一位自波斯国来的摩尼教密乌没斯拂多诞前来拜访。言及有位琐罗亚斯德教,也就是拜火教的善火神使,自吐火罗而来,在昆仑山中清修。其人多秘术,或可降服苯教八部鬼神。
他本不想借旁人之力传法,但摩尼教因其创教之主摩尼,宣称自己是佛祖、琐罗亚斯德和耶稣的继承宅故而摩尼教中人对三教均很友善。且拜火教也逝老的强大教派,善火神使在该教中地位极高。他便抱着与会高人之心,与密乌没斯拂多诞一同前往昆仑山访友。
三人在昆仑山一处山谷中谈经论道。月圆之夜,忽闻山中有人吹奏洞箫。三人循声而出,惊见群山起舞,佛母行空。
随即,三人陷入一场无边大梦之中。梦里不知是梦,经历了长达凡人百世的光阴。其间种种变怪神奇,迥然不同于俗世,梦醒后依然历历在目。
三人各怀心事,匆匆作别。摩尼教、拜火教二人东入大唐,他则返回藏地。
回到藏地他才惊悉,这场大梦整整让他在昆仑山中,沉睡了十二年。虽然平白失去了十二年的光阴,但梦中修炼密宗神通的种种体悟,并没消失。现世中再用出来,尽管威力不及梦中十之一二,却已是无人能抗。令他轻而易举便收服了苯教八部鬼神。”
陆曼曼疑惑道:“空念大师,您口中的这个‘他’,应该就是莲花生大士了。可我怎么觉着,他写的还是神话故事,居然说自己能收服鬼神?”
孙川笑道:“苯教八部鬼神并非真正的鬼神,而是指拥有秘法神通的护教武士。其中尤以神本、龙本、魔本、沃本四部最为强大,其护教鬼神被称为‘人界修罗’,密宗称其为‘黑教魔巫’。”
空念老和尚点头道:“孙施主果然渊博。”
孙川客气道:“哪里,哪里。搞考古和历史研究的么。也就是认认老物件、作点名词解释啥的在行。大师您接着说,曼曼有不懂的地方,回头我跟她解释。”
空念老和尚闻言便接着讲道:“笔记上说他时隔多年,仍不能忘却梦中所历种种。盖因人之一生长不过百年,与梦中的百世光阴相较,倒短得如同一场春梦。且梦中所习诸般神通,现世虽不能用,但依其理催动原本的密宗术法,仍令威力大增。可见此梦与寻常梦境不同,绝非自人心凭空而生。
此后,他每隔几年便往昆仑山中一行,却再也无法重归梦境。想必是缘法已尽之故。
到晚年时,他的佛法修为日益精进。明悟到当年所历,并非梦境。乃是无量劫前之人,以绝大神通施展附梦之法,留给后劫之人的一段信息。盼后劫之人能知前人自何处来,因何得失成败。以为镜鉴,以为依凭。
他在圆寂前,将这段经历,用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在笔记最末,嘱咐后世弟子:前劫之人耗费偌大精力,留此附梦之法,显见对后劫之人,有殷殷至嘱之意。他既有缘得知,不可使之淹没无闻。凡密宗传人,皆可前往寻觅。但有缘则行,无缘则止。不可沉迷于此事,耽误了佛法修持的正途。”作者木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