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都色言情 > 反哺:一名乡村医生的自述

第十三章3 文 / 胡卿发

    杨培栋同学毕业后,在针灸学上的研究颇有建树有所创新,发表了《穴位功能点》、《初探合谷穴的整体多能多用》、《耳针穴位功能点初探》、《穴位治瘫》等论文,该项研究已列人谷医学科研的重点项目。

    针灸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高。发展成为经络学说,时至几千年后的今天,还未完全研究出经络学说的科学原理及其深刻含义。

    民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穴位是产生针刺效应的基本单位。但就其本质而论,穴位是分的,是具有不同功能的针刺点,我们称之为功能点。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选择了合谷穴进行了探索。为了标定该穴区内各点的位置,我们把第一二掌骨间这个三角区域定名为合谷区,在第一及第二掌骨小头相邻接面的背侧缘上各定一点,在第一二掌骨基底相邻接面骨突间中点前缘定一点,三点连成一个三角形,再将各边分为六等分,连线将使三角形内分为36区,加上三角形外第一、二掌骨以内8个区,共44区。

    本组受试者选择诊断明确的内、儿、外、妇、五官各科门诊及住院病人。

    我们川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的dt-3型耳电针器进行探测。探测时,病人采取仰卧位或坐位。打开电针器,探测强度固定为7,然后以探测器的探针对合谷各区分别进行探测选点。阳性功能点标准:探针压痛评级标准分为四级,一般压痛(+),明显压痛(++),皱眉压痛(+++),疼痛拒按(++++)。耳电斜器的指示器超过红线(超过50),压痛超过(++),针刺后有明显效果者定为区内的阳性功能点。探测结果,区内的阳性功能点是很小的点(针尖大小),当探针触及时,病人皱眉眨眼,还有的躲避呼痛。同时指示器指针超过红线。但探针头在阳性功能点上下左右稍加移动时(不超过一毫米),上述反应立即消失。若对准该点进行针刺,病人自觉症状迅速好转,针头偏离则疗效不明显。探测的结果表明:合谷穴区的3、4、5、32、39、40、41主要为肢体反应区;9、10、11、20主要为头而反应区;其它区域主要为内脏反应区;在18、19等几个区,即大体上相当于传统认为的合谷穴.同时也是头、面、肢体、内脏的不同功能点。这就揭示了合谷穴区或合袢穴均是人体的投射区。

    上述表明,合谷穴同样是由许许多多作用不同的功能点组成的,即合谷穴也是以分的。实质上合谷穴同样只不过是很多功能点的一个密集区;其外,当然也还有散在的功能点,合谷穴如此,其它体穴均如此,都分,都是由功能点组成的。总之,机体是遍布功能点的。功能点较为密集的区域就是祖国医学针灸学上的穴。穴之外的功能点比较散在。功能点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近年来人们在原有穴位之外发现的许多经外奇穴,实际上就是新发现的散在功能点。

    功能点对于针刺的单向性反应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这里要说明的针刺肝穴内某些区,反应点没有达到受试者人数,其原因能是:(1)我们对点的位置选得不准;(2)受试者受不利条件的影响,但是我们针刺的所有点上,均未发现一个点有两种作用。显而易见,肝穴内各功能点,其功能反应是单向的,就是说,任何一个功能点,只能出现一种功能的效应。

    在探讨功能点的过程中,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仅把髋关节屈和伸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实际上肝穴区内的各功能点,其反应不只是屈和伸,而是表现为多功能的。

    在一个穴区内就其某一功能点来讲,其作用是单一的;但就整体看,作用则是多种多样的。就功能的属性而,有作用相同的点,也有作用不同的点。作用相同的点叫同功点,相异的点则叫异功点。

    功能点的分布是不均等的,仍以肝穴内表现为髋关节屈、伸作用的两种功能点如此。

    另外,合谷穴内各功能点的特征与分布规律,和耳针肝穴是完全相仿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耳中区是脏腑反应区,我们根据穴位功能点的概念,对于耳甲区既是脏腑反应区,是否又是肢体反应区进行了探索。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以中医经络脏象学说为依据,运用生理解剖知识。统一耳穴上脏腑和经络名称,提出了按麻痹肌群仿体针循经取穴的原则,以恢复瘫肢肌力为指标,对530人次脑血管意外偏瘫进行了耳穴针刺治疗。结果发现在耳甲区内,针刺部位不同,出现不同反应。针刺耳艇内肝、肾、大肠、膀胱、前列腺、血液点,分别出现屈髋、屈膝、屈足背三种反应,说明耳甲艇是下肢的反应区。其各关节反应区:的位置,从外向内依次为髋、膝、踝、趾。针刺耳中腔内脾、血液点、肺上下、三焦、气管分别出现抬肩、屈肘、伸體三种反应,说明耳甲腔是上肢的反应区。其各关节的反应区位置也是从外向内依次为肩、肘、腕、指。如果把耳甲区各关节反应区连接起来,很像一个u字。证明耳甲区不仅是脏腑的反应区,又是肢体的反应区。一些穴位看作人体各部分在穴区的投射,而功能点则是相应的投射点。从而对21年前法国医学博士诺格尔(p.nogier)提出的耳穴分布规律作了新的补充。无疑,在穴位功能点的启发下,人们将发现更多的新的针刺治疗区。

    综上所述,穴位是数量不等,具有同功性和异功性的特异功能点的不均等地密集分布区。任何一个功能点,只具有单向性反应的特性;功能点具有同功性和异功性的属性;各种功能点在数量上是不相等的,并具有密集和散在分布的规律。

    穴位内功能点的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反射过程。引起这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是穴位功能点,其传人部分是上行传导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出部分是下行传导束,中枢部分是躯体的感觉区和运动区,效应器是头面部横纹肌,或四肢躯体横纹肌。

    针刺功能点,会使脑血流量增加,脑电图棘节律出现,这就揭示反射弧的中枢部分在大脑半球。反射弧的中枢部分是怎样对肢体运动实现调节作用的呢?以关节屈伸为例。任何一个关节的屈伸绝不是一块肌肉或一个肌群所能单独完成的,必须得到对抗肌群的配合。例如,在屈髋反射中,如无臀大肌的舒张,只靠髋腰肌的收缩,大腿是不会屈曲的。当耳穴屈髋功能点接受刺激后,冲动沿上行传导系统到达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区,进而影响其运动区,再由躯体运动区发出冲动,通过下行传导束,既要兴奋髂腰肌的运动神经元,又要抑制臀大肌的运动神经元。这就是说,一个刺激信号,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射活动。一方面兴奋了一群神经元,同时又抑制了另一群神经元,使肢体关节产生了运动,这就是交互支配或交互抑制。我们认为完成上述反射活动,在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和运动的相应代表区,必须有屈和伸这两个中枢的密切配合。只有这两个中枢交互的兴奋和抑制,方能完成关节屈伸活动。这两个中枢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还是相互制约的。肢体屈曲挛缩或伸展强直,往往起源于这种对立关系的破坏,同时也就证明了这两个中枢是存在的。

    既然中枢对功能点效应呈现交互支配的方式来调节,所以我们认为功能点效应的过程是:穴位功能点接受刺激后,将各种能(电能、声能、机械能等)转化为生物电位变化神经冲动。这个冲动沿上行传导系统,到达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和运动区的相应中枢,发生交互支配,再由中枢发放冲动,通过下行传导束,到达面部或四肢躯体的横纹肌,引起相应的肌肉收缩或舒张,产生效应。当对瘫痪病人针刺时,使瘫肢功能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恢复。

    现以屈小腿困难为例,当耳壳上膀胱穴内屈膝功能点接受针刺后,将机械能转变为生物电位变化-神经冲动,并沿上行传导系统,经三级神经元,到达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的屈膝中枢,使屈膝中枢兴奋,伸膝中枢同时抑制,发出冲动通过下行传导束再经二级神经元,引起大腿后侧肌群收缩,大腿前侧肌群舒张,因而表现出屈小腿的立即反应。

    ( 反哺:一名乡村医生的自述  http://www.agxs6.com 移动版阅读m.agxs6.com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