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苦闷,我失望,一时无计施。还是县卫生科的同志提醒我,让我写个申请交县卫生科批准。科长是位转业军人,他打过仗,深知战场救护对伤员的重要性,更体会到没有医疗技术是挽救不了战士生命的,所以他批准我上大学。
是县卫生科是安康专署卫生科的下级,上级领导不同意,下级仍然办不成。如果下级一服从上级,我上大学的美梦又泡汤了。于是我拿着被批准的申请报告,去找主管卫生工作的阴县长,我向他汇报了来意。他是教师出身,世上哪位老师不爱好学上进的学生呢?听后他很高兴,又有国务院的文件,周总理的号召,县医院的业务技术水平不高,他也了解。现在要为本县培养人才,他毫不犹豫地写上同意报考几个字,把我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
我把汉阴县长批准的报告,寄给专署卫生科,逼他们改变初衷,同意我参加卫生厅的补习班。后来才知道,卫生厅要办补习班给各地都下有文件,要求选送学生,因此,他们给了县长的面子,也做个顺水人,同意我上大学。不几天电话通知县卫生科,叫我x月x日前拿着县上的介绍信,到省卫生厅报到,补习时间为3个月,然后参加高考。
我带着行李住进医学院,第一天上课时,才知道班主任是医学院的王教务长,副班主任是化学教研组的陈教授,这足以说明医学院对办补习班的重视。
紧接着由王教务长宣布,由我担任补习班的班长。我也纳闷,怎么会选上我当班长呢?还有点诚惶诚恐。
下课后了解一下班上的况,这个班不仅有陕西的,而且还包括甘肃、青海、新疆、宁夏西北五省区,是由陕西省卫生厅代办。安康地区也有三人参加。各路诸侯人才济济,有当院长的,有当科长的,有科室主任,还有医生和护士。使我深知这个班长难当。我有一个原则,有事多和大家商量,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多向班主任请示汇报,在老师和同学之间上传下达,加强沟通,这样做受到全体师生的欢迎。
由于全体学员都深知这次补习来之不易,人人都能刻苦学习,有的人还在开夜车,不到深夜12点不休息。各科老师们也抓得很紧,每周都有测验,而且出的题有深度比较难。每次测验都按高考的标准要求,虽然学习很紧张,但是个个精神饱满,因为大家已经看到实现上大学的曙光。
三个月补习结束,全体同学参加高考。大家都报考西安医学院医疗系,等成绩出来后,没有发现一个人名落孙山。因为高考题比我们平时测验的题还要简单,所以成绩喜人。我的高考成绩每门功课都在95分以上。最后召开了一个谢师会,师生们欢聚一堂,有说有笑,互相祝贺。会后各自回原单位,等待入学通知书。
在补习班学习期间,省卫生厅派人来动员我们报考中医学院。当时全国新成立了北京、南京、广州、成都四个中医学院。是解放后第一次招生,专门为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培养人才,并且说明毕业后都会留在这些单位工作。我这个人是个痛快人,治疗疾病喜欢三下五除二解决问题,因此热爱外科。总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在外科方面不行。后来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在外科方面有它独到之处,这都是在我年轻时代对中医缺乏足够认识的结果,没有听从省卫生厅的意见,报考中医学院。
后来又受到少不人川的影响,因为陕西省属于成都中医学院的招生范围,所以我不愿到成都去。还认为四川缺乏名老中医,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以后才知道并非如此,但已经后悔莫及。
如果我当时在选择专业时,不学西医去学中医,能现在不会如此寒酸,退休后仍行医,便能解决目前的闲境。西医外科是年轻人施展才华的黄金领域,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科医生越来越力不从心,难以长时间站在手术台旁作手术了,不得不退休,让位给年轻人。
高考后我们看到中医学院招生考试的题目非常简单,比考西安医学院容易得多,我被中医学院录取是非常有把握的。
由于选择专业的错误,使我终生遗憾,悔之晚矣!
我们补习班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党团员,人学后就成为各小班的学生干部。我们二十三期,人数多,分为两个大班,16个小班,第一大班为调干学生,第二大班为高中学生。
调干班的学生来自各卫生单位,大部分人都把髙中课程丢生疏了,有的甚至没有上过高中,因此学习文化课比较吃力。医学院大一的课程,除解剖学、生理学外,还有俄语,物理及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把调干同学整惨了,有些名词连听都没有听过,还不用说要学懂它。但是调干学生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为了不拖大家的后腿,必须迎头赶上,拼命地开夜车。几百人同时开夜车,把偌大的教室坐得满满的,熄灯后还是灯光通明,不超过夜里12点,无人回宿舍休息。从此彻底打乱了学校行之已久的作息时间,完全改变了全校的学习风气,同时也干扰了其它年级同学的休息,为此,他们向学校提出了意见。
学校领导是由省卫生厅调来的,他们深知基层医务人员求学的渴望,从积极方面理解了调干学生的苦衷。提出了要注意身体健康和不要干扰其它年级同学睡眠的要求,宽容了调干学生开夜车的作法。
我们二十三期的特点是,调干学生基本上掌握一门医学专业技术,懂得医院内的规章制度,熟悉基层医院的工作环境。不足的地方是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习文化课程吃力。高中学生学习文化课不费吹灰之力,他们轻松愉快,也不开夜车,但对医学知识一无所知,对基本技术操作笨手笨脚,这是美中不足。
学校为了使同学们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以便共同提高,把两个大班打乱,重新组合。也就是说一个小班里,有调干学生也有高中学生,成为混合班。这样一来,学文化课时高中学生以帮助调干学生,学医学课时调干学生又帮助高中学生,大家共同进步。一年后的事实证明,这种作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在学校的领导下,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二十三期在大跃进期间,创造了许多小发明。独出心裁地举办了走廊展览,惊动了国务院副总理、政治局后补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前来视察,多位卫生部副部长来我校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现场会,崔义田副部长视察了我班的宿舍,并同我们共进午餐。
回顾1961年毕业后的四十余年,在我们年级的同学中,涌现了一些出类拔粹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虔诚地告慰周总理的在天之灵,我们没有辜负您老人家对我们的期望!
( 反哺:一名乡村医生的自述
http://www.agxs6.com 移动版阅读m.agxs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