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各取所需 文 / 柯山梦
固安城北门下一片凄厉的哭声,两百多名汉人百姓被用绳子串着,驱赶到城壕外侧,一群后金甲兵躲在他们身后,押着其他百多名百姓收拾地上的建奴无头尸体,城上的卢传宗对着的建奴破口大骂。
多尔衮在两百步外,身后是数百名阵列严整的巴牙喇,正一脸沉静的看着北门城楼上那个模糊的明军将领。
他就是皇太极口中的墨尔根代青,是聪明的意思,这个封号也是以后那个睿亲王睿字的来源,多尔衮今年才十七岁,是奴尔哈赤的十四子,去年刚刚取代阿济格成为正白旗旗主(注1),与他同在一旗的胞兄阿济格仍然独领其中十五个牛录,阿济格失去旗主位置,不但不去怨恨皇太极,反而把愤怒都集中到自己这个弟弟身上,连带着对镶白旗的小弟弟多铎也有意见。
后金的习俗便是喜爱幼子,加上奴尔哈赤宠爱阿巴亥,连带着对阿巴亥这三个儿子也十分喜爱,原来奴儿哈赤的两黄旗六十个牛录,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各十五个,他自己留了十五个,到他病重之时,又把剩下十五个给了多铎,使得多铎的牛录达到三十个,而且大都是超员的强盛牛录,要说他们三个直接掌握的力量比皇太极还强。
奴尔哈赤本意是这三个孩子力量强,可以护住阿巴亥,岂知反而被其他六个掌旗贝勒顾忌,奴儿哈赤一死就逼着阿巴亥殉葬,断了三人的联系纽带,那时候多尔衮才十五岁,多铎十三,阿济格又是个没有城府的人,生生看着其他几人逼死了他们的亲生母亲,然后三人之间也多了许多隔阂,其他几个贝勒这才放心。
多尔衮目睹亲生母亲殉葬,心理上快速成熟,阿济格虽是大哥,但脾气粗暴,只喜欢打仗,对于权术一窍不通,开会做事都没个正形,多尔衮便不把希望寄托在这个阿济格身上,平日只是小心翼翼,对皇太极言听计从,又故意与阿济格闹出矛盾,使得各旗旗主都对他十分放心。在天聪二年的议政大会上取代阿济格成为正白旗旗主,虽然他知道这是皇太极进一步制造他们三兄弟间的矛盾,还是接受下来,但阿济格并不理解,从此对他颇有怨恨,旗中事务基本是各行其是。
他吸口气,回到眼前的现实中,这次他十分理解皇太极的心思,只是要来寻个面子,利用骑兵优势逼迫这股明军不敢出城,每牛录抽调了四人,回去后通过这四人之口告诉其他人,这股明军也不敢直面后金兵锋,前次失利不过是乌纳格的指挥失误。所以他这次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不会攻击城池,只以示威为主。
他身边一个带路的蒙古左翼甲喇额真指着一处城墙对他道:“十四贝勒,前次残破的城墙已经被他们修好,又浇了水加固,才隔几天,墙头民壮也多了,这股明军真是狡猾得紧。”
多尔衮细细看去,城墙上人头密集,既有铁甲兵也有火铳兵,还有一些手执刀的民勇,隔一段就有草厂、撞杆和夜叉拍,但看得出他们也是仓促,夜叉拍上连铁尖都很少,基本就是一根圆木。
看来这几天时间他们已经动员起了不少民勇,加上那支奇怪的明军,确实不好打,这城打下来至少得死几千人,各旗也不会同意。
他看向身边那个甲喇额真道:“你们被人家杀了几百人,连他们是哪里来的明军都不知道?”
那甲喇额真小心的点点头,他们确实到最后都没搞清楚到底是哪里来的,那中军也只有一个陈字的六尺红旗,多尔衮不屑的道:“不认识汉字?那门楼上红旗明明写着文登营哨官。”
甲喇额真呐呐的应了两句,他确实不认识,但上次那个汉人书房秀才明明说只写了一个陈字。
多尔衮不再理他,城下的尸身已经都搬到两百步外,那里已经堆了很多柴火,马上要焚化,建州的习俗就是火化,即便是在辽东死了,也是如此处理。(注2)
他对身后一名白甲兵吩咐道:“把那些尼堪拉到城下,全部把衣服脱光,一个一个砍头。”
那白甲问道:“主子,搬尸身的是否一并斩杀?”
“全部。”
那名白甲兵领命而去,后金甲兵将那些搬尸体的人赶到城墙外一百多步,几个面目狰狞的甲兵拖出一个汉人男子,是个斯斯的生员模样,他大概也猜到了要做什么,嚎啕大哭起来,一个甲兵用生硬的汉语让他把衣服脱光,他一边哭一边脱,眼睛惶恐的在几个甲兵身上看来看去,后面的另外一些甲兵则喝令其他明人全部脱光衣服,一个女人动作稍迟,便被一刀砍断手臂,在血泊中惨叫着。
那些百姓已经吓得惊慌失措,人群中哭声震天,甲兵又连砍几人,其他人顾不得羞耻,赶快脱光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后金兵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在一些女人身上乱摸。
前面那个生员被喝令跪下,他脸上流满了眼泪鼻涕,另外一名白甲抽出大刀,放在他的后颈上,冰冷的刀锋接触着皮肤,那个生员知道末日来临,跪在地上绝望的大声哭泣。
多尔衮淡淡道:“把那些人都砍了,咱们回营,明日绕城一周,后日回良乡。”
城墙上则是一片懊恼至极的惋惜声音,卢传宗气得一掌拍在墙上,固安知县看了几个百姓的情形,吓得连下巴都抖动起来。
陈新看着地上摆满的百姓尸体,突然对身边朱国斌问道:“他们最开始是从西北边出现的?”
朱国斌立即答道:“确实,是从良乡方向的官道过来,大人的意思是建奴大军已经移到京师西南卢沟桥方向,那正南和东南方向或许可以走了。”
陈新对朱国斌道:“选五个夜不收,让他们跟海狗子去京师,我有一封很重要的信送去。”
朱国斌还是一贯的不问多余问题,立即进城楼写了五个夜不收名字,派出亲兵去十字街口通知五人来北门待命。片刻后马蹄声响,五名夜不收已经一人双马赶到,上次缴获了一百多匹战马,所以夜不收的马匹都增加了一匹,让他们能扩大侦察范围。
陈新带着几人进了城楼,对他们道:“一会等这伙建奴退走后,你们从东门出城,连夜赶路,先往东赚宁可绕些路,必须把海军士安全送到京师。”
几个夜不收一脸彪悍,干脆的应了,等他们退出去,陈新才对海狗子道:“狗子,三样东西,一封塘报、一封捷报,一封密信,你进城时只能交塘报出去,就是黄色那封,别人问你别说大捷之事,就说固安被攻,你是来报信的,其他啥都不知道,塘报给兵部,其他两样都给宋先生,他在你去过的崇文门那个小院。记住没?”
海狗子一脸傻笑:“知道了。”
---------------------------------------------
两日后,海狗子一行赶到京师左安门,他们往东绕了一圈,途中没有碰到任何后金人马,当他们京师近郊时,曾经人眼稠密的地方竟然数十里没有人眼,到处是断壁残垣,路旁倒满冻饿而死的百姓。
到了左安门下,他们交上塘报和腰牌,查验了好久,终于被放入瓮城,进城后由一名五军营把总带着去兵部,海狗子委托给一个夜不收去办,自己悄悄离开,走巷道去了崇文门外的小院。
张大会打开门后,竟然楞了一下,然后才认出是海狗子,高兴得把海狗子抱了起来,这两个一起行乞的小乞丐,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宋闻贤闻声出来,一看是海狗子,匆匆问了海狗子情况,不禁欣喜若狂,先看了捷报,看完后哈哈哈大笑三声,然后他回到屋中关上门,着急的拆了信,几页的密信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数字,有些数字中间还用一个蝌蚪样的记号隔开,看了一个数字是个五,宋闻贤马上在书架上选了一本梅,书的封面上划着五横,然后放在桌上,按着第二个数字翻页,第三个数字定列数,第四个数字定字数,选定后用笔在纸上写下一个“文”字。
这是陈新教他地务手法,两人手中都有同一个书房同一版的五本书,通过数字定位文字,简单又有效,传递中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书,密信即便落入别人手中,也是全无用处。
如此重复着,他花了一刻钟,翻译出了这份密信,他写完后自己读起来:“运筹之功不得归兵部,需给温体仁,交换条件是本次军功不得分润其他营兵,直禀皇上,另,不能被兵部安排出击……”
宋闻贤看完满足的仰头笑起来,良乡失陷,京师已经乱成一团,果然还是有好时机,陈新没有让他失望,他终于等到他急需的东西。
里面几件事,陈新只说了要求,如何完成需要他动脑子,他脑筋急转,口中喃喃道:“他一个礼部尚书,如何拿得到这运筹之功……”
他突然一拍腿,“正好推到王洽身上,反正他现在说话也没人信,其他的就温尚书自己想办法,有了这运筹之功,他怕是能入阁了。”
------------------------------------------------------------------------------------
注1:前文一处写错,此时正白旗旗主已经是多尔衮,崇祯元年更换的。注2:死则翌日举之于野而焚之。《建州见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