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波澜渐起(下) 文 / 凤鸣岐山
“小王爷,王爷有交待,让您一回府便去书房一趟。”
三言两语将缠人的胤禄打发了去之后,弘晴便即径自回了府,这才方一下马车,就见门房管事满脸堆笑地迎上了前来,陪着小心地禀报了一句道。
“哦?知道了。”
一听自家老爹有请,弘晴先是一愣,可很快便醒过了神来,也没多言,只是淡然地应了一声,抬脚便往内院书房赶了去,心里头却依旧在推演着时局的可能之变化——就目下的形势而论,弘晴敢断言索额图必定会铤而走险,只是结局却是不会有甚变化,败亡乃是板上钉钉之事,此无它,索额图压根儿就不可能是康熙老爷子的对手,至于打算渔翁得利的老八那一头能否成功地将太子也卷入其中,却是不好断言了的,这也正是弘晴推演的重点之所在,奈何所得线索过少,纵使弘晴已做了不少的假设,却依旧难有个结论出来。
嗯?怎么都在?
想心思归想心思,弘晴的脚下却是半点都不慢,不过片刻功夫便已赶到了内书房,方才从屏风后头转将出来,入眼便见一身浅紫单衣的胤祉高坐上首,而王府四大谋士则分坐左右,分明便是议事之格局,心中不由地便是一动,可脚下却是没停,疾走数步,抢到自家老爹跟前,恭谨地大礼参见不迭。
“都议议罢,这事儿该是怎个章程来着。”
胤祉满头满脸的汗水,看样子也是刚回不久,心急着议事,自无心与弘晴多废话,待得弘晴礼毕,胤祉也就只是指了下自个儿的身旁,示意弘晴站着旁听,而后,环视了下诸谋士,略带一丝兴奋之意地开了口。
“王爷明鉴,老朽以为此事大有蹊跷,恐是小人在背后作祟,欲以此断太子殿下之根基,然,今上英明过人,此等之鬼祟又岂能瞒得过圣察哉,故,当以不变应万变为宜。”
胤祉话音一落,身为第一谋士的孟光祖便已率先开了口,一派智珠在握地进言道。
“然也,然也,孟兄所言甚是,此等造谣之举,实小儿无赖之行径也,以陛下之睿智,岂会不察,妄自卷入其中,恐难免大祸,梁某以为以实情密报陛下,当可得首举之功,至于其余,还是坐观为上。”
第二谋士梁绪文显然对孟光祖的建议深有同感,不待胤祉表态,便即晃脑地出言附和了一番。
“善哉斯言,王爷只消将京中局势如实上报,无论时局走向如何,王爷大可坐看风起云涌,何乐而不为哉?”
这一见前面两位都赞成坐看局势发展,第三谋士陈观照自也无甚不同之意见,一击掌,兴致勃勃地也跟着附和道。
啥?这就是老爹所看重的谋士?简直就是一群篾片相公!
李敏铨强压住心中的不安,飞快地组织了下语言,将弘晴私下给他的分析结果娓娓道了出来。
“危言耸听!不过是些无根据的流言罢了,何尝至此!”
孟光祖本就瞧李敏铨不顺眼,这一听其所言与自个儿的判断相悖,羞怒顿起,不等胤祉发话,便已一板脸,毫不客气地出言训斥道。
“子诚此言差矣,索相辅政三十余载,乃从龙之元勋,圣上信重已极,纵使有所不满,也当不致有太重之惩处,当年明珠专权,又暗自怂恿大阿哥谋图东宫之位,陛下也不过只是免其领侍卫内大臣之职而已,大学士之衔依旧,而今更是随帝驾巡幸山东,足见圣上乃宽宏之主也,又岂会因区区流言而降罪索相,言过矣,过矣!”
梁绪文同样也不赞成李敏铨的分析,咬文嚼字地将李敏铨之言驳斥了一番。
“不然,明珠能得宽宏,只因大阿哥不是太子,甚或也不是太子之选,自无须重处,削权即可,而索相则不同,有其在,圣上便动太子不得,此索相必死之道也,且,自古为太子近三十载宅罕矣,偏偏今上又值春秋鼎盛之时,个中蹊跷一眼可见,诚如宋祖所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声如雷?”
李敏铨如今已是被逼上了梁山,哪怕心中再忐忑,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反驳孟、梁二人的意见。
“狂悖之言,你……”
这一见李敏铨这个往日里只会唯唯诺诺的小字辈居然敢反驳自己,孟光祖的脸面顿时便挂不住了,张口便要怒叱。
“嗯!”
胤祉尽管少了些杀伐果断之气,可到底不是庸才,听到此处,心中已然认同了李敏铨的分析,自不会让孟光祖胡搅蛮缠了去,这便沉着脸一扬手,止住了孟光祖的咆哮,略一沉吟之后,朝着李敏铨一摆手道:“子诚接着说,似此局面下,本王当何如之?”
“王爷,在下以为此事当分两步赚其一,将京中诸般蹊跷急报陛下,以防索额图狗急跳墙,另,山东水师提督察福安乃是索额图之门下,恐有异动之嫌疑,须得提请圣上小心;其二,小儿辈既敢散播流言,必是有备而为,京师大乱恐难免矣,王爷须早作准备才是。”
话既然都已说到了这个份上,李敏铨已是没了退缩之可能,这便面色一肃,将弘晴事先便定好的谋略说了出来。
“这……”
李敏铨说得倒是慷慨激昂,可如此之大事,胤祉却又怎敢仓促便下定决心,一时间脸色变幻不已,就此陷入了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