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走向共和之1884回归

第三十六章 海权思潮 文 / 双人力

    第三十六章海权思潮

    共和国内的许多公务人员虽然大都满怀热情,其中许多人还系统的接受过思浙的西式教育。但其中不少人,目光思维却仍然停留在数个世纪以前,陈泽宇同样希望通过这类出国考察的活动让他们有所收获。

    除此之外,如今的整个共和国此时早已建立了从上至下的议会组织,陈泽宇这方面主要参考了英国人已经作了数个世纪的上下议院制度。

    下议院将由各地区按照人口比例参照一定的名额由各地公民自由提名,最后选举出来。而上议院则将主要由具备荣誉军衔的退休军人和未来熟悉事务的退休公务员组成,当然了与英国上议院制度所不同的是,后者仍然需要经过一定的选举程序。

    至于美国人那照猫画虎的参众议院制度,事实证明它就是一个悲剧,被陈泽宇直接无视。

    整个共和国的上议院由于还不存在人员基础,所以暂时可采用的也只有下议院制度。

    这些各地选举出来的各个地区下议院机构,暂时上还仅仅具备参政议政以及对各地官员进行监督的权利,其未来的职能还只存在陈泽宇的规划之中。

    为了对共和国境内新建立的新闻媒体加强监管(向人民党学习),陈泽宇又在全国通过了《舆论监督法》对各地的舆论媒体的发表出版进行管理。

    陈泽宇害怕此举会降低媒体的监督职能,又专门设立了隶属于司法部的廉政公署,管理上直接受自己节制。

    这段时间,陈泽宇还花时间招募人员自己创办了一家报社,新出版的《新华日报》分为两版,分别用华语和英语,以扩大该报刊的影响区域。

    陈泽宇以秦王扫为笔名在这家报刊陆续连载了十几篇《大国崛起》系列文章,短时间内便在共和国内形成影响,整个国内逐渐形成一股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除了《新华日报》,报社里还另外管理着两部半月期刊,期刊名字同样是由陈泽宇直接指定的,Discovery和Time,翻译成华语就是探索发现,时代。

    两份杂志暂时还将仅对共和国国内服务,暂不出版外语版本。创办这两份杂志主要是为了让国内的普通民众更多的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人文动态,科技,军事等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

    相对于前宅作为《时代》的这一份杂志将更多的强调专业性,《时代》一共开辟了多个专栏,包括经济、教育、法律、批评、体育、宗教、医药、艺术、人物、书评和读者来信等等,从其栏目的规划就可以看出杂志负责人的勃勃雄心。

    作为早期和欧洲国家一块对日本亦步亦趋进行逼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美国。这一时期,日本人教会了他们一个东方谚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就在3年前,日本在与过去《史奈川条约》国的欧洲国家一家家修约之际,凭着自己早已今非昔比的军事实力,硬是单单拒绝了美国一家的请求。不仅如此,日本还单方面取消了美国在日本的所有租界与相应的治外法权。

    不得不说,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至今为止,太平洋上原本各个海洋沿岸国家的实力对比又重新发生了变化。

    原本在五十年代用几艘蒸汽战舰打开日本国门的美国人,赫然发现在如今但平洋水面上,日本与清国的海军舰队实力居然都大大超过了己方的海军,这个发现很是让美国人沮丧。

    此时的美国刚刚拥有了一支由2艘一等装甲巡洋舰,5艘二等装甲巡洋舰,20余艘无防护巡洋舰(鉄肋木壳蒸汽战舰)所组成的海军舰队。

    这样的海军不要说挑战新近贵族日本海军,就是在美国人自己眼皮底下的古巴哈瓦那西班牙殖民舰队都大有不如。

    更让人遗憾的是,所有的装甲舰都装备在美国东海岸地区,太平洋沿岸仅仅装备了数艘无防护巡洋舰罢了。

    美国人骤然发现,在整个太平洋沿岸,自己一下成了最没话语权的国家。

    此时还在美国海军服役的马汉才刚刚崭露头角,历史注定将会跟他本人开一个玩笑。

    这位原本倚赖《海权论》一书而红遍全球,甚至受到英国女皇维多利亚接见的美国海军军官,此生可能要注定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凡人了。

    这一时期受到刺激的美国海军,加上当时在世界范围内甚嚣尘上的帝国主义思潮,倒是让原本早先的有关陈泽宇的一些著作开始在海军界流传开来。

    渐渐的有人将他在美国上学那段时间投稿的几期报纸都一一整理了出来。

    在陈泽宇还不知情的时候,SuperBen的大名已经在美国海军界变得鼎鼎有名起来。

    同样的这一时期的美国人民也不会发现,有一位正在美国海军服役的名叫马汉的海军军官,每当他花费心血创作出一点边边角角的军事理论思想,无意中都会愕然发现自己竟然是在抄袭别人早就有了的理论。

    受到陈泽宇早期海权著作的影响,美国人开始大力建设自己的海军力量……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