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鬼子来了(一)跪求票票、收藏 文 / 随想狂客
序(随画面出主要演职员字幕)黑底白字。投资单位,摄制单位渐隐,银幕一片漆黑。静——
“立正!”(日语)
随着一声野狼般的军令声,乐队奏响了《军舰进行曲》。此时一面充满了画面的日本海军军旗迎着寒风猎猎升起。四个竖排的大字由军旗中蹦出。《鬼子来了》
一双锃亮的军靴。“咔”地磕出铁声。带马刺的军靴猛地插入马蹬。野野村跨上黑马。抖缰跃出,环绕着队伍小跑了一圈。
野野村:向左——转!(日语)
紧随野野村马后,一队背负各式工具袋,手持乐器的日本兵边走边奏。
野野村(画外):出发!(日语)
队伍步伐整齐地走出兵营,这是一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后勤兵,驻扎在挂甲台村对面的山顶上。每日准时去军用小码头迎送过往的船只。因队长野野村是音乐爱好宅便有了如今这副打扮的军乐队。
军乐队行进在山道上。队伍后面跟着一头小毛驴,毛驴的身上担着两个空水桶。
挂甲台——水边山下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此刻各家的烟筒里已经升起炊烟。村民二脖子从家里跑出。
听到军乐声,孩子由各家出来向村口跑去。二脖子跑向村口井台,孩子们跑过小桥,经过二脖子身边。
二脖子:小碌碡。
众小孩:二脖子,二脖子叔。
孩子们向村口继续狂奔。小碌碡坐上村口的矮墙上。村口矮墙上孩子们已坐成一排,晃脚地望着军乐队的方向——等待着。
野野村:二脖子!
二脖子:先生!(日语)
野野村:二脖子。
乐队迎面走下,二脖子向野野村鞠躬点头,打着招呼。
二脖子:先生!(日语)
二脖子向队尾跑去。乐队每天早晨都要从这里经过,黄昏的时候再回去,村民二脖子负责把两个空水桶摘下来,等他们回去的时候再把装满水的水桶放到驴背上。
野野村:谁想当我的好孩子?分糖吃喽。来,来。(日语)
野野村边说边分着糖,微笑地看着孩子们,一副彼此混熟了的样子。
二脖子摘下水桶后,牵着驴向军乐队这边追来。
野野村面对小碌碡又拿出一颗帖,魔术般地将糖变没了,他握着两只戴着白手套的拳头在小碌碡眼前晃动,叫他来猜。
野野村:瞧这儿!在哪笨(日语)
小碌碡猜对了。
野野村:真聪明!(日语)
野野村如法又变了一次。小碌碡没猜对。野野村得意地大笑。
野野村:在哪笨(日语)没有…的。看,在这儿呢。(日语)
小碌碡一把抢走那块糖。惹得野野村又是一阵大笑。孩子们也更高兴起来,连二脖子也跟着笑出了声。野野村瞟了一眼二脖子,他忽然收住笑严厉地指着二脖子。
野野村:水的干净!水的不干净!(汉语)一、二、三,扇你三耳光,明白?(日语)
二脖子:明白!晚上给你老预备干净水!
乐队渐渐远去,这时水面上有一艘日军的炮艇突突突地经过。野野村向艇上的人挥手致意。随着乐队的声音结束,字幕完毕。
大三家冬夜外、内
夜空中一轮圆圆的明月。
字幕:一九四五年,华北,日军占领区。
大三:寻思事!
持人(画外):那……你就好好寻思寻思!听着,我们有两件东西,先搁你这儿,一样不能丢!一样不能少!还不能让鬼子知道!出了半点闪失,要你命!
大三:那啥……这村头就有个炮楼子,怕不中吧?
持人(画外):啥不中?这叫灯下黑,明白不?
大三:明白了!那要是出事了,找谁呀?
持人(画外):你!
持人又用管使劲地顶了一下大三的脑门,然后缓缓地离开。
大三战战兢兢地睁开了眼,发现屋子里空空的已经没有了人。门还开着,地上有两样物件。
鱼儿掀开柜盖。
大三关上屋门,返身坐在灶台边愣神。
鱼儿这时已穿好衣服,撩开门帘探头出来。
鱼儿:谁呀?
大三:知不道!
鱼儿划火柴,大三去解开麻袋上的绳子。麻袋里露出一个男人的脑袋,睁着大眼。
鱼儿吓得坐在了地上。
鱼儿:哎呀!活人!
大三又去解另一只,里面同样装着一个男人。
大三盖上麻袋。
大三:不中!我找他们去!
大三向门口冲去。
正当他准备打开门时,“扑”的一声,窗户纸被捅破了。一只上了刺刀的长从外面探了进来,大三瞪着惊恐的眼睛盯着它。
持人(画外):马大三!
大三:哎!
大三扑通跪下。
持人(画外)听着!这两人抓空替我们审审!
此时刺刀就在眼前,仿佛是它在说话。
持人(画外):年三十午夜黑间我谬来取人,
鱼儿惊恐地盯着窗户,
持人:(画外):连口供一块堆儿带住
大三惊恐的表情。
持人(画外):明白不?
大三:明白了!
窗外的人迅速地抽出刺刀,窗户上只剩下一个残破的大洞。
大三:那……到时候,谁来取人呢?
大三看着窗户上的大洞。
持人(画外):我!
【姜文香川照之袁丁姜鸿波陈强:战争末期,河北某偏僻乡村挂家台的老实村民马大三(姜文)迎来棘手难题:某人将分别装有日本鬼子花屋小三郎(香川照之)和汉奸翻译董汉臣的麻袋扔给他,声称不日来取,却迟迟不见其来。厚道的马大三一边将两人当亲爹娘侍奉,一边同村人商议计铂最后决定将两人处死,但终因“天意”不了了之。巧舌如簧的董汉臣为自救,设法令挂甲台村民与花屋小三郎签署合约,称将花屋安全送到日方宪兵队后,村民可得到几大车粮食。马大三与众村民兴高采烈赶到宪兵队,将俘虏交由日方,然而日方并无“以其礼还其礼”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