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帝国斜阳》 文 / 大萌神
不可理喻!
这是刘秋虹对丁文浩的印象:这孩子是不是得了失心疯了,自己都明确告诉他,不要再抱幻想了,居然还憧憬着回家?还要人请?需不需要八抬大轿,敲锣打鼓?
跟他妈当初一模一样,都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子,迟早头破血流。
看着丁文浩的背影,刘秋虹不屑地摇了。
不过不知道怎么的,她心里没来由地有一丝隐忧。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就是有点担心,觉得这个年轻人城府很深,让她捉摸不透。
“或许是自己多虑了,一个小屁孩,能蹦跶出什么浪头来?”片刻后,她轻笑,觉得自己想多了。
丁文浩离开咖啡厅之后,迅速给王雨珊打了一个电话,启动自己的B计划。
“我现在在学校还有一点事,要不你直接过来吧。”王雨珊在电话那头说道:“半个小时后,我在校门口等你。”
丁文浩乘车到了京城大学,王雨珊已经等在了校门口。她今天穿着一身雪白的针织衫,缀着绿色丝爆下身套着的,是时下最流行的喇叭裤,浑身上下都透着青春的活力。以二十多年后的审美眼光,往往觉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很土气,但即便将王雨珊现在这幅状态放在二十年后,也绝对完爆那些所谓的引领时尚的明星。
原因不在于装扮,而是那种气质。高贵,典雅,那种与生俱来的贵气,是出生草根的人难以模仿的,再多装扮都是东施效颦。
两人进了校园,并肩走在林荫小道上。
一路上,倒是吸引了不少的目光。大多都感到奇怪:
王雨珊在京城大学的名气很大,诗认的校花,有无数人追求,但从来没看谁成功过;今儿倒是邪门了,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个小子,居然跟王雨珊一起漫步,羡煞旁人了。
两人走进了一个小亭子,王雨珊微微一笑,摊开玉手在丁文浩跟前:“大才子,你的大作让我拜读拜读。”
丁文浩不急不忙地在小亭子里的石凳上坐下,从随身的包里,把稿子取了出来,递到王雨珊跟前。
王雨珊刚刚坐下,接过稿子一看,一下子站起来了。
稿子的标题,就吓了她一大跳——《帝国斜阳》,副标题“沙维埃之路走到了尽头?”
导读更是惊心动魄:“雄霸欧亚的史上最强大帝国,难逃分崩离析的历史轮回,滚滚红潮即将退去,曾经响彻世界的理想与信仰,威严与力量骤然划上休止符,大厦将倾,谁还在瓦砾中高唱赞歌?当时代的潮头落去,看谁在废墟上裸奔……”
这个话题放在二十年后,或许会被讥笑:理所应当的事,还用争什么?但在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却不是那么简单;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无数个如果,如果拿破仑不打莫斯科,如果曹死前干掉了司马懿,如果那个著名的马掌上多一颗钉子,甚至有恶搞的,如果丘处机那天不要没事找事地路过牛家村……历史都可能会被改写,但这些都是根据结果倒推的,当时的状况,哪有那么简单。
现实的状况是,我国的经济改革推行了一段时间,效果还算不错,但发展到现在,触及到了一些比较深层次的核心问题。改革还需不需要继续,要不要深入……别说在普通民众中,众口不一,即便是高层间,也没有统一思想。
套用这个年头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改革了深水区”,便可以感觉到,现在的阻力有多大。
反对继续深入改革的保守派,一个很大的论点,就来自于沙维埃,这个红色世界的带头大哥,他们现在这么强大,证明他们这一套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坚持。
可想而知,丁文浩的这一篇《帝国斜阳》一旦发表,就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将引发多么大的浪头。
“你再认真考虑一下,到底是不是要发表?”王雨珊直视着丁文浩,眼睛都不眨一下:“你会被推上风口浪尖的。”
“我只问我一句,我这篇稿子,够不够上报的水准?”丁文浩淡淡问道。
这不是开玩笑么?王雨珊白了他一眼,说了一句:“如果这篇的水准都不够,那我们的报纸没法办了。”
“那就行了呗。”丁文浩微微一笑:“拜托了,完事后我请你吃饭。”
说完,便站起身来,在王雨珊的注视下,旁若无人的离开了。
王雨珊看着丁文浩的背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喂,等一下!”王雨珊突然想起来了,冲着丁文浩的背影大声喊了一句:“给你署个什么笔名?”
丁文浩缓缓回过头,淡淡地留下两个字:“大叔。”
大叔?王雨珊一时之间有些愣:好奇怪的笔名,这还想占读者便宜啊,真坏。
但细细一想,突然有一丝明悟:“大叔”两个字,要是按照传统的书写方式,就该倒过来写,就成了“叔大”,叔大是谁?大名鼎鼎的大明首辅张居正啊!
这用这个笔名,野心够大的。
历史长河中,变法改革大多夭折,比较著名的有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都没维持多久,商鞅变法算是成功的,但商鞅本人的结局,是五马分尸……唯一善终的改革,只有张居正,在危亡之际力挽狂澜,为行将崩溃的大明延续了几十年寿命。虽然在他死后也遭到了反攻,但毕竟是身后事了。
王雨珊想到这里,抬眼望去,已经不见了丁文浩的背影,她的脑海中想起爷爷对于丁文浩的第一判断:这个小伙子,志向很大,决心也很大,而且有一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狠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