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第十三章 鲍里索夫坦克战-上 文 / 无财无能言财

    古德里安所部的临时前沿指挥部所在地鲍里索夫和苏军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援军的前沿指挥部奥尔沙之间,是长达150公里的别列津纳河河谷,在河谷平原之间,穿行着明斯克-斯摩棱斯克铁路。东欧平原广袤辽阔的疆域和波状起伏的地势导致了这片土地上的许多河流成为了无法最终汇入大海的内河,也就间接导致了东欧平原沼泽内湖遍地、雨季更是泥泞不堪的地利天候特点,历史上德国人对苏联的进攻在8月后就不得不面对泥泞和沼泽的困扰。

    幸好现在还是干燥的6月中旬,而且地处白俄罗斯腹地的别列津纳河虽然无论从哪个方向看距离大海都足有数千公里的距离,但是却非常幸运地是一条外流河——在经过明斯克至奥尔沙的300公里河道后,别列津纳河折向南方,最后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边境地带的列奇察附近汇入第聂伯河。

    外流河和内河对于雨水的下泻能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流入大海的河流往往有足够的径流冲刷河谷保持周边地带的干燥。这样的地理环境,让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前进到奥尔沙之前,都可以确保自己的进军路线不至于因为雨水而变的过于泥泞。而如果过了奥尔沙之后,由于周边缺乏最终泄入海洋的大河,地形就不利于装甲军团在雨季的冲杀了。

    一言以蔽之,这里实在是一块干燥宜人的、供坦克杀人的好去处,在这里埋葬上数以千计倒克和十万计的大军实在是一件宣泄战争艺术的美事。

    6月13日一天的接触中,古德里安略获小胜,通过一次精准快捷的穿插把位于若基诺和洛戈伊斯科两处明斯克北部的前沿小镇从主包围圈中割裂下来,4个师、3。5万人的苏军残部被分割包围,在一天的战斗后,余部投降。吉尔波诺斯上将采取了暂时的收缩和忍让,尤其是因为这两支部队并不在突围的主要方向上,为了顾全大局蓄力合击,自然不可能顾及这些偏师。第二天,当奥尔沙方向出击的苏军坦克部队援军在一夜行进上百公里后和古德里安上将在鲍里索夫的前沿部队接触后,吉尔波诺斯上将终于打出了他蓄势已久的反突击。

    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下属的德军6个装甲师、5个机步/摩步师与苏联人的7个坦克军、若干其他快速机动部队在鲍里索夫周边地带发生了猛烈地碰撞,苏军5个坦克军自动向西救援、2个坦克军从包围圈内自西向东突围,试图在同一个位置发力凿穿德国人的装甲主力。

    ……

    位于鲍里索夫-克鲁普基之间、别列津纳河两岸的大地上,30余公里宽度的战术正面上数以百计的苏德坦克拧成几股铁拳,向着对方犬牙交错的软肋砸了过去,德国人在东面采取守势、分出了3个装甲师顶住奥尔沙方向而来的苏军,而在西面的明斯克方向采取了攻势,以优势地面装甲兵力试图尽快削弱难得主动出击的吉尔波诺斯上将的装甲力量,把他一切后续机动作战的潜力打掉,乖乖缩回乌龟壳里去,然后再腾出手来集中优势兵力回头对付苏联人的援军。

    “阿格雷尔少校,你的人马还真是幸运啊——我们这儿的兄弟打进苏联人的地盘半个月了,一场大规模倒克决战都没有遇到过,要么就是没挑战的打弹药耗尽的移动靶,要么就是遇到苏联人一逃再逃被我们背后黑干掉。或者就是和开战前三天时候那样,连窝在仓库里没人开倒克都能缴获到——你们倒好,在布列斯特和苏联人的KV-2明刀明干了一架,现在刚刚到明斯克又被投入战斗。

    马卡尔中校的人马原本看着自己的阵地在克鲁普基正面,已经摩拳擦掌准备把奥尔沙打过来的苏联人痛揍一顿了,结果古德里安老大亲自交代说,你的人马刚刚从布列斯特日夜兼程赶来,不适合加入进攻部队,让你和马卡尔中校的人马换防了,把马卡尔中校的团编入了明斯克方向的进攻部队。”

    看着远处出现在地平线上的苏军坦克,阿格雷尔少校心中想着战斗打响前自己和同僚贝克勒尔中校的闲聊,紧了一紧手上的潜望镜。

    “嘿,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古德里安将军不是一直最重视进攻作战的么,能够被编入进攻部队是好事啊。”

    如果单看纸面数据,伊尔-2这种粗制滥造的东西没有什么技术优势,尤其在德国人的FW-190F比它先诞生后,伊尔-2看上去就更像是一只灰不溜秋的笨鸟。

    但是,它有一个所有德国武器都拍马难及地性,那就是便宜——这架飞机除了在机腹和正面要害、引擎表面包覆8~12mm厚度的镍钼钢板装甲外,其他次要机身结构件都使用木质材料以达到整体“被平均”密度降低到足以作战的程度,也就是说,这种飞机几乎很少使用铝材,这对于电力工业方面不够高富帅的苏联来说是一大福音。相对的,那些用在装甲钢上的有色金属对于矿藏丰富的苏联来说就不值一提了。也正是这一点,让这种飞机在原本的历史上可以成为人类军事史上建造架数最多的飞机,也正是这一点,让苏军明明在战时就可以改为生产比伊尔-2性能优越的伊尔-10攻击机,却出于大幅度节约成本的考虑一直压到战争结束为止才改产伊尔-10。

    简单,粗暴,这些特点和另一款在这一时期诞生的重要航空兵器——英国人的“蚊”式轰炸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用木材构建机体结构,同样是追求省电和便宜,唯一的区别是,英国人的“蚊”式追求了速度和生存性而放弃了载弹量、轰炸效率;苏联人却是放弃了速度和遭到空中拦截时的生存性,追求了反坦克的高效率。

    追猎者歼击车低矮的造型在面对空射火力时没有任何价值,正面装甲的大倾角特性在这种情况下更是几乎没有价值。德国人的装甲部队很快就开始遭受损失,追猎者们因为装甲的薄弱更容易被37mm炮击毁,4号坦克虽然整体装甲较强,但是如果被击中炮塔顶盖和后置发动机的舱盖还是会让坦克被摧毁或者至少是失去动力。这样的损失虽然不能和德国人的对地攻击机对苏军坦克部队的打击效率相提并论,但是也让开战以来顺风顺水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麾下精锐一阵鸡飞狗跳。

    “混蛋,那帮空军怎么干起本职工作来效率这么低下了,抢劳资倒克人头的时候那么积极,几架攻击机都要那么慢才能干下来!”阿格雷尔少校骂骂咧咧地纵着他那辆4号SP型坦克的半球形遥控电动机炮塔,把那门20mm360°全向机炮的子弹向着在自己附近乱冲的苏军攻击机倾泻而去,可惜因为缺乏专业的对空瞄准器材和瞄准训练,这种不专业的打击显然只能起到驱赶敌机的效果。

    这是应用在“黑豹2”和“虎王”上的遥控电动机塔技术的产物,只是因为黑豹和虎王的研发推迟,先拿来改装了部分4号J型坦克供精锐车组搜集实战数据罢了,新改良的车组也就被命名为4号SP型,正面装甲漏洞被彻底填补,侧裙覆盖率也得到了提升。借着这身重甲,阿格雷尔的车组侥幸地扛过了一阵打在履带侧裙上的37mm、20mm炮弹,猛然吧机炮调整到敌机来犯的方向,几乎在敌机飞抵坦克不足200米的位置时开火射击,一阵20mm机炮弹丸硬生生击破了伊尔-2的机腹钢板,把那架飞机打得凌空爆炸。

    “好险……要是再往上扫几米挂点的就是我们了……”

    阿格雷尔少校碎碎念的时候,并不是德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们不给力,不愿意卖力进攻苏军攻击机,实在是苏联人悍不畏死的作战风格让这种尝试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受限于作战半径,战场上的德军战机总数是少于苏军战机的。苏联人的战斗机和攻击机往往用第一架被盯上的战机的牺牲来换取德国战斗机被从高空拉下来,在格斗机动中失去初始的高度和速度优势,然后陷入低空缠斗之中。La-3战斗机是一种专门为了低空缠斗而设计的战机,作为星型气冷引擎战机一脉,La-3的性能不如日本人的零式,却是一种比零式更加专注于单一功能的代表作,它完全牺牲了高空性能和垂直机动,只为了追求在超低空胡搅蛮缠的实力,往往在德国战斗机俯冲下来干掉第一架伊尔-2或者La-3的时候会显得轻而易举,但是一旦失去高度后遇到胡搅蛮缠也会浪费很多时间惊出一身冷汗。如果不是苏军飞行员的素质还远远不如德国同行,苏军的这种战术几乎可以完全牵制德国空军在伊尔-2发动对地攻击前先行击破的能力。

    短短20多分钟的空地大战,超过60辆德军4号坦克和追猎者歼击车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苏联人的地面损失要惨重的多,足足达到了200辆,但是如果从士兵的精锐程度和坦克的成本来考量的话,这样的交换比显然不是什么大胜——而且德国空军能刷出这种战绩的主要原因还是苏军坦克部队中掺杂有为数不少的BT-7等已经过时的轻型坦克导致的。

    真正在交换比上拉开了差距的战斗是在空中。苏联人密集出动了150架的伊尔-2攻击机,无一生还,La-3战斗机被击落34架,MIG-319架,德军方面损失了22架FW-190F对地攻击机、4架ME-410B战斗轰炸机和9架FW-190A战斗机。但是苏联人的战术虽然在交换比上承受了重大的损失,却在战略目的上达到了他们想要的效果——通过不要命的低空缠斗和换命战术,苏联空军让德国人忌惮于用FW-190F进行低空坦克强击作战的损失而不得不放弃了对两军前沿苏军坦克的空中压制,改为使用在战斗机护航下利用局部优势兵力迂回袭扰的战术——毕竟苏联人一方扮演的是主动反击的角色,进攻中的部队纵深总是会拖得比较长,而且隐蔽困难。

    双方的主力机群在燃油吃紧后纷纷返航,除了维持警戒的后续波次战斗机以外,这片空域迎来了短暂的宁静,苏军坦克集群一改之前被压制的颓势,顶着少数几架偶尔施放一轮空射火箭弹的ME-410B,发起了新一轮坦克大决战的冲锋。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