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腾小说网
新龙腾小说网 欢迎您!
新龙腾小说网 > 网游动漫 > 网游三国之英雄与诸侯

34、村勇(一)——爆发加更第一章! 文 / 沐文生

    四种策略,并非独立,具有相当的组合性,许多明智的玩家会选择配合使用来达到最好的效果,而慕阳也正是如此。

    农民战略是首要且长期的,农民必须全力招募,同时实施耕田战略,英雄战略是适当使用,正如荣誉村民一般,而民兵战略则是慕阳眼下即将开展的一项计划。

    其实月初招农民开垦耕田,而农闲时许多村民则没有可以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所以许多村庄都不敢放肆地招收npc村民。

    毕竟农忙时节只是月初5天播种,月末5天收粮,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农闲阶段,农民根本不需要下地。

    因此,农民真正派得上用场的时间不长。如此,就会变成消耗巨量粮食的闲人,而不是最佳劳力。

    慕阳当初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为了村庄的发展与月末粮食的丰收,必须无限量的大肆招收农民,如今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首先是粮食上的不足,再就是村民们的荒废与闲置。

    为此,慕阳决定要将这批农民军给运用起来,忙时是农民,闲时也将发挥其无穷的价值,这价值就是其潜在的。

    Npc村民没有什么突出的,但其唯一地点就是血值脯相对目前的玩家来说,普遍上百点血量的农民是血牛的存在。

    据陈大所说,一般村民在正常情况下,见到野兽与强盗之类的外敌,便会不由自主的受惊退却,因为普遍的村民都是懦弱胆小的,这是品性所致。

    一见敌人就会吓得不敢作声,哪里还能上阵杀敌呢!

    但是陈大却提出,各人的品性不同,像聪明的、灵活的、胆小的、莽撞的,而其中有的村民便拥有勇武的性格。

    拥有勇武品性的村民,遇敌来袭时,不但不会慌乱害怕,而会勇敢地迎上去抗敌,保卫自己的村庄。

    品性这一说法,是陈大先生提出来的想法,倒是令慕阳大为惊讶。

    难怪陈大当初招收第一名村民的时候,说是什么耐劳性的,比较能吃苦,原来如此。封地石碑上也有农民的品性之别,再通过陈大先生内政技能可识别低级npc,在他的一一鉴别下,所有村民的品性都被清晰的分辨出来。

    果然,一经分类,村民之间的差别便可一眼看出,普通的村民都是体形瘦小、品性淳良,但是拥有勇武品性的村民便是高大强壮,其最明显地点就是胆子大。

    用陈大的原话来说明便是:南蛮地区多山林,穷山恶水出刁民。

    恶劣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的品性,被陈大挑选出来的刁民居然不比普通村民少,两两相对分开站着,差别立辨。

    慕阳回想起上次在农田里灭蛇的事情,确实有些对头。

    部分村民异常胆大勇猛,见蛇不但不退缩害怕,反而勇敢的扔石子砸涩勇武品性可见如窥豹之一艾果然如此。

    南蛮地区民风彪悍,多数不怕野兽,且力量攻击要比其他地区普通村民略强一些,因为普通NPC村没有属性,所以只能体现在攻击上。

    “哟嗬,又打了我一拳,真的好痛,真的。”

    勇武村民的属性的确要比玩家强,悍马已经是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躲闪,硬挡是挡不住的,若是挨上一拳,肯定又是6-7点的HP伤害。

    空有技巧,也真的打不过蛮力村民。

    所谓一力降十会,当真不假!

    “停手!”

    这时,慕阳适时的叫住了正准备继续进攻的勇武村民。

    悍马这时可不管了,问道:“大哥,你想谋杀我啊,叫这大个子偷袭我,试探个啥出来没有?”

    “你还有脸问,亏你还是个长老,居然打不过一个普通村民,丢人哪!”

    残剑、残心两人总是跟悍马唱反调,见状不由的半开玩笑地嘲弄起来。

    “什么,我只是一时不防,不信再来,我不把这大个子打趴下。”

    “切!”

    三人又闹了起来,慕阳和百世不由的无奈看了一眼,这三人不正经起来果然很残,没有一点长老风范。

    百世说:“你没看出来吗?刚才你说他们敢不敢杀人,这下你相信了吧。”

    听见这么一解释,悍马也是反应过来,对啊,难怪自己指挥不了他们,原来是老大吩咐的,村长和长老的权力相比之下,肯定是听村长的多。

    想不到这大个子村民听了大哥的话,居然敢对长老行凶,这个勇武品性还真不是一般的强。

    这下,大家都不得不相信了勇武村民的能力,村长一句话,敢对长老行凶,这种勇气不是一般人有的。

    “服了吧?”

    “嗯,心服口服。”

    残心又调笑着问了一句,悍马干巴巴地应了一句,同时心里不由的想道:“刁农啊,果然是刁农。”

    PS:已经顺利冲上游戏分类前5名了,离上一名只差一点了,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爆了他的菊!

    已经上了前5,说话算数,今天加更三章不会少,这是第一章!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全文阅读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