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非议 文 / 王风
契丹大军退出后,威虏军的战果清点出来,连王璇也感到惊讶万分。仅一天的战役,就斩首三万七千余级,俘获正军一万四千余人,获取优良的战马两万余匹,骡马三万六千匹,全套甲仗两万余,其他物资不可胜数。
另外,获随军捉生家丁、辅卒二万余,按制还有守营家丁、辅卒六万,可惜一开战,这群在后方的人,不在宋军第一波打击之中。当契丹退兵,大部分还在羊山北麓,在战败之前逃脱生天,仅有部分被截获。
契丹军中三支有名的重骑兵之一,铁林军遭到毁灭性打击,连同前锋都统军萧达速,共击毙统军使、都指挥使级别大将十五名。
契丹前锋一共六万将士,一战损失了五万人之多,换就话说逃出去的不足万人,前锋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也战死沙场,统军使有两人战死,甚至可以说自两国交兵以来,损失大将最惨重的一次,几乎就是一场歼灭战。
若不是其大军越过羊山,守营家丁仆役留在粮草营地,宋军前伸仅数千骑兵,仅是击溃,无法抓获。若步军跟进,俘获将会更甚,这些人都是精壮的劳动力啊!分配给各州牢城营,对当地农耕生产,是极大地助力。
这场大胜完全出乎朝廷意料,当清点战功捷报正式传来,王显的上书恰当好处的递了上去,吕蒙正率百官进贺,赵恒也祭祀太庙,举国一片欢庆,去年的耻辱似乎昭雪了。
当此喜庆之时,赵恒自然召集群臣商议赏赐有功将士,让群臣意想不到的是,吕蒙正认为不足以赏赐,他只有一句话,说道:“杀戮虽多,然违陛下本旨。臣等众议,望未行赏典”。
一句话,代表相当一批文官的意愿,以张永德为分水岭,开国名将几乎全部凋零,功勋集团日落西山,文官士大夫阶,正在冉冉升起。
从太祖皇帝开始文武并重,倡导文治;太宗皇帝时,文官士大夫地位超越武人,逐步占据上风,如今文人与武人开始最后的较量。
在文官们看来,前方将帅虽取得辉煌战功,但他们竟不遵从天子赐予的阵图,尤其是王显,威虏军战后竟带着几万大军奔唐河布阵,来了个先斩后奏,这还了得。
尽管这些都与王璇有关,然事关武人挑战文官制度,他们不能因为一个文官的缘故,视而不见。
冯拯、陈尧叟却直接把王璇带了出来,丝毫不顾王旦的颜面,直接参奏因王璇缘由,使诸将不尊上意。
虽然,王旦沉稳持重,但两位同知枢密院事一而再、再而三的找茬,现在发展到字字珠心,竟致侄子于万劫不复的程度。
倒是明秀听了王显的上书,非常玩味地笑道:“却没想到,王太尉竟是‘仗义’之人,拿捏的四平八稳,子正欠下天大的人情。”
官场欠设么都不怕,就怕欠人情,人情不好还啊!
王璇淡淡地一笑,风轻云淡地说道:“潜邸出身,哪个是庸碌之辈。”
“此次回去,恐怕要费些口舌。”王显伎俩在明秀眼中,不过是小手段,真正让他担心的却在朝廷中。
毕竟王璇的表现太出格了,文官不依诏令,竟然能让延边大将用命,很大的忌讳啊!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掉,一切听天由命,大不了做一世的富家翁。”王璇淡然一笑,可他心中却不平静,从外界的来的消息,朝廷中对他的非议很大。
明秀不悦地瞪了王璇一眼,正色道:“什么时候了,子正还是好心情,准备何时动身?”
王璇毫不在意地一笑,有几分诙谐地道:“过两天再说,诏旨中又没让我快马回归,让御史谏官多几天考虑,别到时候被我驳倒了。”
“你啊!这个时候还有心事玩笑。”明秀摇了,有几分无奈地看了看王璇,又正色说道:“这次回京或许是好事,正好细细完成此战总论,昨晚贫僧略略看完,子正的构想的确磅礴,就怕阻力也会不小。”
王璇很自负地笑了,他把战役总结加上后世先进军事制度,融合在一起,基本框架出来,准备要呈献给赵恒,以推动大宋军事发展。
如果朝廷采纳他的建议,十年内,大宋禁军有一个质的飞跃。
不过,离他心目中的目标差的还远,军事体制变革并不代表军事制度,在军事制度上还有决定性的政治制度,一切都需要循序渐进,以量变产生质变。
“至也、从龙今晚过来,你我四人再好好商议一下,战场上阵亡将士遗孤,咱们领养十二名男孩,七名女孩,要全部带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