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齐州之行 文 / 王风
王璇做事雷厉风行,说走就赚一点也不含糊。
为了尊重长辈,他特地向王旦辞行,恰巧宋、契丹前哨战已打响,河北各州战云密布,朝廷两府宰执和重要大臣都在官署当值,只能和赵氏辞别。
赵氏虽不愿王璇在战时出门,却又无法阻拦,毕竟王璇已另立门户,去的又是远离战火的京东,她没有理由劝阻。
当然,为了安慰王霞,王璇特意许诺,回来后给她一大堆好东西,才摆脱了这个小鬼灵,王霞才眼巴巴地送他出门。
吕从简、冯平、石贻孙几人前来送行,至于自家的杂货铺,也就全权委托他们帮忙照看,并请刘掌柜分心主持。
当王旦回家的时候,王璇带着张克用出了开封城在路上了,他本打算从河北绕个圈,再南下齐州。
他不仅要去京东一隅之地,这一趟还要认真去看一看,要对地方有客观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做最后的准备。
出了京畿就听到河北路南部开始戒严了,不得已选择相对安全的大河南岸。一路上倒是真游山玩水,更多的是考察民生民俗、留意物产,每过一县都要留宿两天。
张克用跟在身爆一路上倒也诚诚恳恳办事,绝无半点马虎。
刚刚进了齐州地界,就听说宋军在瀛洲吃了败仗,数万大军溃不成军,契丹偏师在萧继远的率领下,把河北路腹地搅成一片乱麻。
在王璇看来,河北各重要军州都在坚守,契丹人深入腹地必然无法长久坚持。
齐州乃京东重镇,前面是大名府天雄军城,集天下数万精甲,是大宋生民聚集区的最后一道防犀凭借契丹一支偏师,区区数万人,再强悍也不可能打过来。
他停留在一座规模较大的冶铁工场,这座工场有大小十几座炉子,其中两座是高达两丈有余的高炉,高炉两侧各开一个口,一个是水力鼓风器的风口,一个是出铁口。
在高炉之旁,则是一米多脯形状低平,横截面近似扇形的平陆炉,用耐火砖建造的一格格的蓄热室。
他惊讶地发现这个时代已经有了高炉,这是军器监官办铁场见不到的。
惊讶之余,立即和一旁年纪较大的老工匠搭茬,才明白高炉炼铁技术几十年前就有了,但缺少的是选焦和对耐火砖、鼓风机的改良,换句话说产量大、成本脯工场主普遍还在用平炉。
王璇头都大了,他极力去发觉记忆中钢铁知识,问道:“要是能解决高炉的容积问题,必然能够相对降低成本,双高炉能不能解决问题?”
老铁匠为难的摇了道:“官人,小老儿做了一辈子碟匠,打出的百炼钢也有数千、上万斤,这会还真给官人难住了。”王璇无奈地摇了,自己所问的超越了时代技术积累,没有理论支持、没有厚重的技术积淀,工匠们凭借经验是很难成功创新的,当下又试探着问道:“老师傅,以目前冶炼钢铁手艺,两座高炉和几座平炉能不能出锻钢?”
“官人,锻钢都是经过不断的淬火打练而成,直接从炉子里出锻钢是不可能的。”老工匠眯着被烟火熏的发紫的眼敛,若有所思地说了一句道:“官人倒是提醒了小老儿,若是能建双高炉到可以增加产量,减免炉渣时常淤堵的尴尬。”
“双高炉!老师傅倒底是老师傅,我怎么没有想到啊。”王璇猛然拍了一下额头,还是有经验的老工匠高明。
虽然冶铁技术上达不到百炼钢的要求,但双炉在数量上项目搭配可以增加出铁的产量,比现在两座单炉在效率上绝对高出许多,假以时日不断总结经验,应该能够不断提高钢的质量。
老铁匠呵呵笑道:“官人过誉了,小老儿不过是以事论事,看样子官人也是行里人,此法增加取钢的产量,却无法提高钢质,若要增加钢材的韧度,只能另取它法。”
“哦。”王璇尴尬地笑了笑,自己哪里是行里人啊!充其量知道皮毛外面的那一点点。但他有理由相信,在富有经验的老工匠们的帮助下,能够解决了高炉炼铁存在温度嫌稍低和炉渣时常淤堵蓄热室的问题,只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一定逐渐解决这些问题。
“既然能够大规模生产生铁,此处河水充沛,如果能加以利用,以水力或蒸汽发展冲压铁锤,可大大节省人力,大规模增加炼钢产量。”
王璇眼睛发亮,抱着极大期望,说出此行重要目的,希望民间智慧能给他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