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苏醒 文 / 两江
引言
二战中的故事数不胜数,大多都已镌刻于历史或尘封于档案。但总有一些故事,历史没有记载,档案未曾收录,或许是无人知晓;或许是被人遗忘;或许太为离奇,或许过于诡异,已经渐渐被光阴的尘埃慢慢地掩埋在岁月的长河中。
第一章
苏醒
1945年8月12日,南太平洋某群岛,入夜时分。天空乌云密布,风雨欲来。
“刷”一道刺眼的闪电撕开稠密的乌云划过天际,豆大的雨点倾泻而下,热带的暴风雨说来就来。
海滩上躺着一个人,身着日本海军航空兵的飞行服,俯卧在沙滩上。冰冷的雨水顺着脸颊流进他的脖子和干裂的嘴唇,他指头动了动,慢慢有了知觉。
“呃···”他艰难地想撑起身子,但头部强烈的眩晕感让他放弃了努力,索性只翻了个身,面向天空张开嘴,闭着眼睛贪婪地吮吸着从天而降的甘露。
少顷,他终于清醒了一些,挣扎着爬起来,蹒跚走到岸边一块突出岩石的坐了下来,这里刚好可以避雨,然后开始疑惑地打量周围的一切。
“我是谁?”“这是什么地方?”他看了看自己身上湿透的日本海航飞行服,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在心里连问了两个问题。
他强忍住头痛欲裂的感觉,开始苦苦思索。
“我是···林友发?对!我就是林友发。”一些记忆如碎片般在他的脑海中闪现:“第14航空队中美混合联队中尉飞行员,马来亚华侨,41年归国参加空军,同年赴美国接受培训,43年学成归国参战···”
林友发的思绪开始慢慢飘散,不禁喃喃自语。
“我这是怎么了,我怎么会在这儿,最后一次出击···”林友发显然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显得表情有些痛苦,闭上了眼睛,仿佛不愿意回忆起那一刻。
那是1944年5月的一天,第14航空队中美混合联队从内陆机场起飞,长途奔袭日军在南海附近的基地,如果情况允许还将随机攻击沿途海上遭遇的日军舰船。林友发所在的中队驾驶着新接收的P-51野马式战斗机,配合另一中队的P-38闪电式战斗机一起,为混合联队第一轰炸机大队的B-24、B-25轰炸机护航。
这种跨海式突袭事实上已经进行过多次,对驻扎在南海一带的日军基地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对东南沿海航行的日军舰船也形成了的威胁,只可惜第十四航空队没有装备专用的鱼雷机,否则战果将更为。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日军战斗机没有升空拦截,防空火力也显得仓促和稀疏,轰炸机从容地在预定高度向预定目标倾泻下所有的航弹,护航战斗机也对地面防空阵地、跑道上的敌机和其他重要目标进行了扫射,突袭顺利完成。
返航途中,考虑到还有弹药余量,林友发和中队的几名队友经过商量,决定由P-38伴随轰炸机沿预定高度返航,他们则脱离了编队,降低高度,准备用机在海面寻歼日军小型运输船。
突然,对讲机中传来声音:“两点钟方向,发现日军机群。”林友发抬头观察了一下,右前远处云层下方,约12架零式战斗机和6架一式轰炸机,看样子有可能是恰巧从另一基地转场过来的。
对方显然也发现了他们,对方轰炸机马上开始转向脱离,加速向基地方向飞去。或许是由于我方轰炸机编队距离较远,对方战斗机考虑到油料问题,所以也并未前去追赶拦截,而是与己方轰炸机编队分离后,以战斗队形向林友发所在的战斗机中队猛扑过来。
林友发并不畏惧,他很清楚“野马”战机的实力和现在日军飞行员的素质。但要命的是,他和队友现在所处的高度太低了,在没有高度和速度的优势下,在低空和任何一种日式战斗机缠斗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于是,林友发开始急速爬升高度准备迎战。但,来不及了!当天较低的云层隐藏了对方的行踪。突然,在很近的距离上,两架之前没有发现的零式战斗机背着阳光从云层缝隙中猛扑下来。
林友发来不及细想,立即向左翻转避让,对方其中一架用7.7毫米机密集的弹幕封住了他的转向路径,机身上瞬间被打了几个窟窿,座舱盖也被打掉了。林友发马上回正机身,准备向右翻滚脱离,另一架也开火了,这次是20毫米机炮喷吐出的火舌,在近距离上瞬间撕裂了“野马”的机翼。
没救了,“野马”往下急坠的同时,林友发从已经没有舱盖的座舱翻了出来,随即打开了降落伞。
下落的过程中,又一架零式从头顶呼啸而来,机开火了。日军飞行员居然违背国际公约向跳伞飞行员进行扫射,子弹没有命中林友发,但将他的降落伞射穿了几个大洞,伞绳也打断了两根,林友发开始快速下坠。
他扭头看了一眼天空中的战况,除他之外,战友们都安然无恙,并开始利用性能优势进行反击。一架零式被打了个空中开花,形成一团火球向海面坠落,没看到飞行员跳伞;另一架显然也受了重伤,拖着浓烟贴着海面往陆地方向飞去,飞着飞着,机身内猛地喷出了烈火,一头栽向了海面。
远处,一队造型怪异的飞机正在往这边急速飞来,无需细看,是自己人。那明显的双机身造型,正是刚才给轰炸机伴飞的P-38,发现情况不对,已经掉头赶了过来。
林友发欣慰地笑了,低头向下看去,海平面正迎着他飞速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