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纸币 文 / 叫天
温体仁答道“银两比起铜钱,更是麻烦。”
这个时候,尚膳监的人端着食盘到文华殿外了。
崇祯皇帝示意了下,温体仁也发现了,就不再言语,让尚膳监的人摆桌上菜。
一切准备完毕后,崇祯皇帝道:“两位爱卿,先用膳吧。”
但不一会,崇祯皇帝还是忍不住了,问道:“银两的麻烦之处有多麻烦?”
温体仁一听,放下筷子,端正的回答道:“陛下,银两除了有铜钱的几种麻烦之外,比起铜钱,更鼠重许多,失之毫厘,皆损失不小,故重量称重也是一处争议。”
钟进卫一边听,一边吃。现代之人和古人比起来,就是缺少了那种刻在骨子里的礼仪常识和对君王的威严认识。
“除以上原因之外,另则还有银两和铜钱的兑换关系更是宗麻烦之事。原因为,银两的成色,铜钱的成色,皆影响两者的兑换。”
崇祯皇帝听的点点头,这些事情看似小,但对百姓的影响却甚大。
“可有什么解决之法?”
“陛下,大明宝钞可解银两铜钱使用的麻烦,然大明宝钞贬值甚是厉害,故百姓之用仍以银两铜钱为主,尚未有解决之道。”
温体仁这么一说,崇祯皇帝也想起来了,大明宝钞确实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从太祖时候就已经开始发行,只是因为贬值过快,无人愿意用之,因此从正德年间就已渐渐的不再发行了,而自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忽略了有大明宝钞的存在。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不由得叹道:“如若大明宝钞能有银两铜钱之坚挺,则两全其美了。”
本来,大明宝钞贬值之事,可以效法当年宋孝宗,用回收大明宝钞来控制其贬值。但现在,不管是大明的百姓,还寿员,压根就不相信这纸能有什么价值,因此谁都不乐意用。就算朝廷说要回收,也没人愿意信,而且,当前的财政收入也不足于拿出额外的银两来回收。
温体仁想到这里,也暗暗可惜,要是立国之处,就用此铂长久沿用下来,那还有这些麻烦。
钟进卫吃的差不多了,见此情况,出言发声道:“陛下,臣想跟陛下说的,就是这个大明宝钞的事。”
哦,看来钟进卫是有解决之法,钟进卫一下又变为焦点之所在。
“陛下可曾记得臣刚来这个世界的时候,身上携带,有一钱包,包里的钱并没有银两和铜板,而是纸币和银行卡。”
“第一步,回收以前的大明宝钞,然后统统销毁,把历史负担解决掉。”
崇祯皇帝摇:“朝廷现在没有能力去回收大明宝钞。”
“不是一比一的回收,可以用市场价去回收,比如一两银子回收几千贯大明宝钞。”
崇祯皇帝还是摇,朕的银质容器都被融掉作为军饷了,那还有额外的钱去回收以前发行的大明宝钞。
“那算了,干脆耍赖皮好了,咱们另外发行一套纸币,这样就没有一点历史负担。”钟进卫想着封建社会还是有好处的,就是真这样赖皮掉了,好像也没有什么事情。
“钟师傅且往下讲。”
“第一步,召集全国最好的工匠,用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和最好的纸币专用纸来进行印刷纸币,尽最大可能来杜绝伪造纸币的可能性。”
纸币的一大缺点就是怕伪造,这点,明朝人都是有见识的。以前的大明宝钞上面直接就写明,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伪造的处罚不可谓不重。
因此这第一步没有任何问题,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理解。
“第二步,建立准备金制度。”
这个听不明白了,崇祯皇帝问道:“何为准备金?”
“就是发行多少纸币,就储备多少实物。打个比方,朝廷要印一千两纹银的纸币,就要有一千两纹银的储备。”
“为何?”
“为了建立纸币的信用体系。朝廷发了一千两纹银的纸币出去,百姓担心纸币贬值,不值那么多钱。那么没问题,百姓可以拿那个纸币来换实在的纹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百姓不用担心手中的纸币会贬值。”
“钟师傅,如此做的话,朝廷有何好处,发出去的纸币有对应的银两储备,还不如直接发银两。”
“陛下,市场流通纸币,就能解决臣去酒楼吃饭所遇到的那些问题,减少了很多麻烦,百姓自然就会乐意交易,钱财一流通,商业发展就会更繁荣,朝廷自然能从里面取得更多好处了。”
这里面涉及的内容很多,钟进卫也不是很清楚,就只是简单的讲了下,不过就算讲解的这么简单,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不是非常清楚里面的关系,只是看到钟进卫一幅理所当然的样子,好像道理很浅显易懂,应该是不会有错的。
“当然,朝廷所能获得最主要的好处,还不是这个。”
“那是什么?”崇祯皇帝一听朝廷有更大的好处,筷子都被丢一边了,赶紧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