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 向西!向西!再向西!(六) 文 / 傅戍己
第262向西!向西!再向西!(六)皖县归我有
居巢县是皖县东方门户,刘偕未战而逃,致使皖县局势瞬间严峻起来。
时局无奈,刘勋不得不向荆州信使告罪,提前结束接风酒宴。然而,刘勋脚步尚未远离宴席,又有一人连滚带爬惊慌扑来:“郡守,大事不妙,巢湖兵攻来了。”
荆州信使额头不由得紧蹙一团:“禀报紧急军情还得三番两次,庐江郡吏治也恁混乱,怪不得被巢湖兵轻易夺取临湖、居巢两县。摊上庐江郡这样盟友,荆州兵战力最少折损三成。前途晦暗啊,我得当紧考校庐江兵真实战力,急速回报荆州,令州牧早作打算。”
觉察到荆州信使看轻庐江,刘勋不由得升起惭恨情绪,心底大骂属下让他丢了面子。刘勋脸皮,挥手令来人退下:“巢湖兵军情,我已知之,你且退下吧。”
“是!”郡吏虽觉疑惑,却乖巧听从命令退避一旁。
荆州信使急行两步追上刘勋:“荆扬两州习俗不同,联盟作战势必需要诸多筹备。郡守巡视城防时,请准许我尾随同行,一观庐江兵军容。”
刘勋急欲追回脸皮,淡笑答许荆州刺史要求,率领一干郡吏径自前往东城门。为挽回庐江兵形象,刘勋一路缓行,向荆州信使重点介绍皖县城防:“我早知巢湖贼兵有一天要攻来,所以庐江郡治所迁至皖县之后,便着重建设城防。莫说萧言只遣三万兵攻来,就是十万大兵云集皖县,没有三年时间,他也别想攻陷皖县。前任庐江太守陆季宁(陆康)抗命寿春,袁术遣孙策攻之,孙策苦攻两年,方才侥幸建功。皖县城防甚于陆季宁时十倍,又有荆州为外援,萧言纵然围攻三年,也别想建功。”
荆州信使跟随刘勋巡视东城门一圈,心底虽然对刘勋守城三年不屑,却也认为皖县足以稳守三月:“皖县城防虽固,然人心混乱,可急战不可久战,三月之后必然内乱如麻,以致有人主动打开城门。不过皖县能守三月,足矣,一旦荆州集结战船击溃巢湖水军,皖县之围自然解除。而且,庐江强则荆州弱,庐江弱则荆州强,庐江兵战力低下,岂非我荆州之福?州牧称霸南之日,不远矣!”
沿着东城城墙走一圈,刘勋自觉一切无碍,便准备返回县城中心,替荆州信使安排住所。前时向刘勋禀告军情的郡吏,发现刘勋准备结束城防巡视,不由得站出来:“巢湖兵自南而来,卑职以为南城门与西城门才是重中之重,郡守不可小觑敌兵啊。”
“有彭蠡泽万船水军,巢湖安敢……嗯,你说什么,巢湖自南而来?”刘勋猛地扭头望向郡吏。
刘勋沉吟许久,期间面色数变,最终还是吐出一字:“好。”
“既是如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郡守请立即随我出城,远走寻阳县。”荆州信使继续劝诱刘勋。
……
建安四年八月二十二日,荆州信使刚来皖县还没有吃完接风洗尘宴,就匆匆护送庐江太守刘勋远走寻阳县。就这般,一万六千名庐江兵的两位统帅刘勋、刘偕,一个未战先逃,另一个亦是未战先逃。先前口口声声的宁死不退、三年坚守,尚未经战火考验,已经成为一句空话。
======
刘勋单骑出逃寻阳县后,皖县城内局势更加混乱。恰在当日傍晚,巢湖前驱抵达皖县城下。
率先抵达皖县城外的巢湖先驱,是近卫军第一校尉第一部尉甲字营尉,只有五百六十名战兵。甲字营任务本来犹如斥候,主要负责军情以及剿杀敌军斥候,为后续部队提供安全警示。只是庐江郡惊惧已久,甲字营一路行来,当地亭长戍兵之流,要不远远避开,要不就地投降,可谓是望风而降。甲字营尉冲至皖县城外,发现庐江兵全部龟缩皖县县城,城外竟然连斥候都没有部署。甲字营尉不屑撇嘴,拍手聚集各联队队正,笑道:“虽然庐江兵不欢迎咱们,咱们也得和他们打个招呼不是?”
甲字营由于其斥候性质素来多配骑兵,甲字营尉遂集中所有骑兵,战马马尾捆绑带叶树枝,分散冲向皖县县城。马蹄狂奔,树枝扬起满天土尘,灰蒙蒙的向皖县压去。因时至傍晚,天色渐昏,皖县南城门守卒望见满天尘埃,下意识以为是巢湖兵大举攻来,准备夜陷皖县。皖县守卒正因主官逃离而人心惶惶,此时瞧见巢湖兵即将攻城,更是恐惧不安,唯赖汉世条件夜战攻城不易,他们才没有一哄而散。然而,也是皖县的不幸巢湖的万幸,皖县戍卒正在庆幸夜幕降临时,南城门军侯突然记起一事:“巢湖兵本来就是准备趁夜攻城吧?听说巢湖贼首萧言淮北擒杀吕布那一战,就是趁夜攻城。下邳是大城,防御不知强过皖县多少倍,曹数万大军连月苦攻不下,结果萧言一夜就攻克了下邳。巢湖兵傍晚赶来,莫不是要再现一夜攻克下邳之局?”
记起淮北传来的风言风语,南城门守卒陡然色变。沉默许久,忽有一人说道:“依我说,咱们降了吧!这皖县,太守大人都不要了,咱还拼个啥劲?拼死了一条命,也没谁念咱的好。死不怕,但是稀里糊涂的死,不值啊。”
话不说则已,一旦说起,瞬间激起守卒怨念。怨念越说越大,最后南城门军侯拔剑斩断一缕头发,大声道:“去开城门,降了降了。说起来,萧言与刘晔昔日来庐江投奔刘勋时,我还见过他一面呢。刘勋当时连个县尉官职都不肯给人家,萧言发达后能不恨他?本来就是刘勋和萧言的私事,咱庐江人何苦给他陪葬。”
于是,巢湖近卫军区区一营尉,不动一刀一,愣是撬开了皖县城门。由于皖县为庐江郡郡守治所,极具意义,甲字营马尾拖树枝的小聪明,后来被某些文人骚客大书特书,甚至最终竟然载录正史,传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