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乔迁新居 文 / 竹笋炒肉丝
自从去除了殷县丞这个毒瘤,县城里难得的热闹祥和。连流寇动乱和整日无所事事的混混都甚少出现。
赵家,宅院里。
沈青刚从屋子里出来就被呛了一下,厨房里有烟,应该是楚霖在烧火。
沈青走近一看,看到楚霖手里用来引火的东西,就赶紧停住了脚。
“楚霖,你在用什么烧火?”
楚霖听到沈青问他,赶忙抬起头来。“这是赵大哥写了不用的纸,”楚霖淡淡说道,“今天柴火受了潮气,不好烧,刚好拿着这个引火,还挺好用的。”
沈青听到这个回答,无奈地走了过来,“你别急着烧,我先拿来看一眼。”他走过去,对楚霖伸出手。
楚霖稍稍疑惑了一下,就将手里的一卷纸递给了沈青。沈青连忙接了过来,仔细翻了翻,心里有些不是滋味。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写过的纸,压根就是一本装订成册的书,封面上的篆体字正是《诗经》。
明朝是一个重视“理学”的时代,南宋的朱熹便十分为统治者所推崇。朱熹曾批评《诗经》中的《郑风?子衿》为“此亦淫奔之诗。”而《郑风?子衿》通篇写的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本是一首简单的女子在城楼上等候情人之诗,却被曲解臆说,且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欣赏。从这些许点滴之中便可以得知此时思想禁锢之严苛了。
沈青他们目前吊件比起以前好了很多,也在慢慢地添置书籍,毕竟书本在这时相当是奢侈品,所以沈青对书籍异常的珍爱。
毕竟在不久之前,沈青他们连吃饭穿衣都异常困难,时不时还得靠邻居的接济,更不要提书籍了,都只能看沈家早几年购置的书本。可是,在楚霖和赵言这里,却将一本好好的书当做好用的引火柴禾来用,而且,听楚霖的口气,这似乎不是第一次了。
“沈青,是有什么吗?”楚霖是个聪明的人,看到沈青有些难看的脸色便小心问道。
而这个下水管的出水口就设置在前院西墙处,请了城西一个打扫茅厕的大娘过来负责早晚两次清理并商量好了工钱。
吉日,吉时。
就听到门外礼炮声响起,接着是鞭炮又被点燃,在这震耳欲聋的响声里,他们了新家。
大厅的家具设计的极为贴心和体面,放了两个玉石盆景和一对双耳大肚白底青花的大瓷瓶,正是时下有钱人家最爱摆着厅堂里做装饰用的。
至于楚霖的房里,还摆设了一架鹅黄色的帛绢屏风,上面绣着四时景色,最适合初春这种逐渐变暖奠气里摆放。
沈青因着搬家还特地送了楚霖一份礼物,那一个妆匣打开,先是一整幅的镜子,全是用现下最为上等的玻璃镜制成,镜面光滑、清透,可以将人照的清清楚楚。
妆匣又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一整套的上好头面,第二层是几根玉簪子和一根赤金凤头点翠簪子,并两只赤金小佛手压发,而第三层又分作好几个小格子,里面胭脂水粉,象牙梳篦,凡是日常装扮所用的东西,全都具备齐了。
使得当时收到这份礼物的楚霖既是欢喜又是雄,再也不提什么男女混住有伤风化了,毕竟沈青为了她着想也舒规矩矩住在前院,还有什么可苛求的呢?
等到放完炮竹,沈青便开始着手准备今天晚上的饭菜,除了些拿手的菜式,还特地做了排骨面。每碗排骨面里,都堆着高高的精细小肋排,汤上面卧着诱人的油花和翠绿的葱花。
吃完了晚饭,酒足饭饱之后,四人聊了会天便散去。而杜淑云便来到了楚霖的新房间里,两人坐在一起,专心地做起了活计,她的针线十分了得,便是楚霖也非常艳羡,比如说现在,楚霖的手里就拿着窄窄的银红段子缝着袢带,这种缝好的袢带是用来做盘扣的。
只见杜淑云拿着楚霖做好的袢带,两只手如穿梭在花丛中的蝴蝶,灵巧地翻、扭、绕,甚至有的时候不用针犀一只只漂亮的盘扣便从她手里像变戏法一样地出现了。
有简单的梅花扣、双耳扣,端庄漂亮的蝴蝶扣、琵琶扣,以及十分华丽的凤凰扣,甚至是繁复的双喜字扣,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楚霖看着杜淑云灵活的双手,眼睛顿时成了星星状。“淑云姐,你教教我吧。”楚霖一张精致的小脸摆满了恳求的神色。
杜淑云十分诚恳地答应道,“好啊,只要你想学,我都教给你呗。”说完杜淑云又低着头,露出一段修长白皙的脖颈,显得十分典雅而带有书香气。
“淑云姐,”楚霖有些红着脸不好意思地张开樱桃小嘴说道,杜淑云再度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借着灯光看向眼前清丽无双,身姿窈窕的楚霖。
楚霖不知是想到了什么,脸上似悲似喜,一双水汪汪的大眼里满是朦朦的水汽,“姐,你能教我念书吗?”楚霖飘渺的声音像是自远方传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