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堂……”
伴着一声嘹亮得威,包拯便借用那中牟县县衙审起此案,此地公堂虽不及开封府豁朗华丽,却也十分肃穆威严。县令段清和坐在堂下首座,王春香、杨李氏及杨谢祖三人分别跪于堂中,两旁差役持杖而立。但听包拯堂木一拍,问道:“杨谢祖,堂下杨李氏身旁之人,你可认得?”
一身白色囚衣,神色憔悴的杨谢祖适才上堂之时已看到了自己嫂子,闻言连忙答道:“回包大人,她正是草民大嫂,王春香。”语气之中是掩盖不住地激动和喜悦。在他单纯的心里,只要嫂子归来,自己就可以洗脱罪名了。
包拯转向那王春香,问道:“王春香,此人是否你的小叔?”
王春香的声音已经基本恢复,应道:“回大人,正是。”
包拯续道:“你与他何时离家,又是因何失散?”
王春香道:“本月初十,谢祖送民妇到黑风山南的寺庙为丈夫求平安,民妇与他在加佑寺前界碑林外分开,后来民妇为贼人所掳,故而失散。”
包拯就她所言追问道:“那黑风山一向人烟稀少,你为何偏去那加佑寺祈福?”
王春香顿了顿,想到自己的丈夫,心中一阵难过,她神色黯然地道:“大人,民妇的夫君乃是个文弱书生,如今被征兵去西夏,数月音讯全无,民妇听闻那山南寺庙祈求平安最是灵验,故而才想前去祈福。”
包拯点点头,又道:“既然那杨谢祖护送你前往,又为何不直接将你送入庙中?”
王春香道:“回大人,那加佑寺的界碑林需得有求之人独身前往,所求方能应验。”
包拯侧头望向端坐在旁的段清和,问道:“段清和,你可知你治下,是否有此一说?”
段清和欠了欠身子,恭敬地道:“回包大人,乡野民妇之间,以讹传讹的谣言倒也有之。”
包拯颔首,继续审道:“王春香,如你所言,你二人分开之后,你是在何处被掳?”
王春香想了想道:“回大人,是在林中,民妇那时约只走出二、三里,忽见人影在眼前闪过,便已人事不知。”
包拯遂向段清和印证道:“段清和,你当日发现那无头女尸,是在何处?”
段清和道:“便在刚入林不远之处。”
包拯略一沉吟,又道:“杨谢祖,你当日又是如何发现你嫂失踪,如何回到中牟县,你且细细说明。”
杨谢祖听包拯问到自己,老实答道:“包大人,草民那天和大嫂分开之后,在林子外等了将近两个时辰,后来草民实在不耐烦了,就跑去加佑寺找她,黑风山是大伙儿都不愿去的地方,寺里也没几个人,草民问了寺中大师,大师都说不曾见过大嫂,草民着了慌,便趁着天未全黑跑回家,和娘商量之后即向县衙报了案。”
包拯续道:“杨谢祖,本府听你言辞不似读书之人。”
杨谢祖道:“是,大人,草民自幼不喜读书,只爱舞刀弄枪,我大哥才是读书人。”
包拯思及甄生所言,又问道:“那具无头女尸之旁的佩刀是否你随身之物?”
杨谢祖愣了一下,点头道:“是,可大人,那日草民慌乱之下不知佩刀遗落何处,我没杀人……”
包拯投去温和的目光,抬手示意他不必急着辩解,又道:“当日你母子同段大人一并入山寻找那王春香的下落,是何人先发现的尸体?”
杨谢祖回忆了下当日的情形,答道:“是段大人先发现的,才命何师爷唤草民和我娘赶过去。”
包拯转向段清和道:“杨谢祖之言是否属实?”
段清和眼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惊慌,顿了顿道:“属实。包大人莫非是怀疑下官动了手脚?”
包拯缄默不语,灼灼的目光凝视着他,段清和不由涌起一种被看穿的心虚感,强辩道:“下官此案之前从未见过那杨谢祖,为何要陷害于他!况且下官又何来杨谢祖之佩刀?分明是他叔嫂间恩怨难解,故而串通贼人,意图行凶……”
包拯无奈地暗暗叹了口气,他若心中坦荡,又何须如此急于辩解论断。段清和话到一半,惊觉包拯的目光中竟带上了浓浓的悲悯与痛惜,声音渐低,终沉默了下来。他对恩师的了解一如恩师之于他,那样的目光,仿若一个母亲无奈地看着自己不争气的儿子,那失望的神情比出言责备更加令他心中歉疚……
堂下杨李氏见包拯半晌不语,直怕他相信了段清和的言辞,遂大着胆子道:“包大人,谢祖他断不会……”
包拯回过神,堂木一拍,打断道:“公堂之上,本府未曾问话,不可妄自开口。此案暂且至此,退堂!”
众人皆未料到包拯会在此时退堂,不由微微怔愣。但见包拯已起身退出堂去,众人也只得各自散了。
杨李氏见其子又被还押回牢,哪肯放心,正要再度纠缠那押解的差役,忽见甄生快步走了过来,抱拳道:“大婶,大人请您同令媳一并过去。”
杨李氏看了看杨谢祖,又看了看甄生,犹豫间,已听杨谢祖劝道:“娘,去把,放心,儿子不会有事。”
杨李氏迟疑地点点头,轻道声“小心”,带着王春香随甄生离去。
到了书房,开封七子已在屋内静候,她三人急趋上前,甄生先行一礼道:“大人,属下已将杨李氏婆媳带到。”
包拯点了点头,甄生悄悄退至一旁,站到赵虎身旁最末之位置。待杨李氏和王春香行过礼,包拯才道:“杨李氏,你之二子,长子习文,幼子习武,可是如此?”
杨李氏低声道:“正是。”
包拯又道:“既是如此,征兵西夏,你为何执意让长子前往?”
杨李氏黯然垂头,沉默片刻,答道:“谢祖年幼,征兵西夏凶险万分,兴祖爱惜幼弟,故而替为前往。”
“如此说来,是杨兴祖自愿前去了?”
“是。”杨李氏肯定地说,却着实有些无力。
包拯看了她少顷,转向王春香问道:“你婆婆所言可是实情?”
王春香抬起头,目中带着明显的悲愤之色,好一会儿,忽然咬牙道:“不是,是她逼兴祖去的!”
包拯威严的目光望向杨李氏,虽未出言责备,气度却已令人生畏。杨李氏被那无声的指责刺得心中一痛,眼中涌起泪水,她轻轻抬手用衣袖擦去,颤声道:“我要保谢祖一生平安,兴祖是个懂事的孩子,他能理解。”她的声音有些哽咽,却依旧坚定。
包拯见此情形,心中百感交集,他虽铁面,却非无情,他曾亲眼见到那杨李氏为幼子四处求告奔走的哀哀慈母之心,如今听闻她对长子如此不公,一时说不出话来。
公孙策平淡地插口问道:“听闻杨兴祖非你亲生?”
杨李氏闻言如针刺般瑟缩了一下,哀伤地抬起头怔怔看了公孙策一会儿,转向甄生,见她一脸歉疚,已知其故。杨李氏回头望向站在身旁的王春香,深深叹了口气,半晌才道:“孩子,是娘对不住你……”
王春香亦忍不住落泪,将心中多日来的怨怼与委屈倾泻而出。婆媳二人相对饮泣,令人见之心酸。
案情至此,甄生越发觉得此情此景有些熟悉,隐隐想起记忆中好像有个什么案子,一位慈母因为某些原因极疼养子,以至让人误以为养子才是她所亲生。甄生见此刻情形胶着,又有公孙先生和展昭两位熟人在旁,遂大着胆子说了一句:“那杨兴祖才是你的亲生之子吧?”
她声音不算响亮,刚够屋内之人听清,杨李氏却如闻洪钟,浑身一颤,随即呆立当场,无措地看着甄生。甄生倒被她盯得有些不好意思,讪讪地低声道:“属下只是猜测……”
“杨李氏!”包拯洪亮的声音响起,从杨李氏适才的反应看,显是被人揭穿了心中秘密的慌张,包拯心中升起疑惑,追问道:“甄生所言,可是事实?”
杨李氏低下头,默然不语。许久,包拯心知她是决意不说,无奈叹气。倒是王春香按捺不住,上前一步摇着杨李氏手臂哭道:“娘,求求你告诉我,究竟兴祖是不是你亲生……”
杨李氏泣道:“是。”
“那谢祖……”
“谢祖也是我亲生的,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杨李氏毫不迟疑地打断她,始终不肯松口。
公孙策轻捋髭须,声音沉静如水,缓缓地道:“杨李氏,你夫君杨仲康,曾任中牟县县令,膝下只一独子,旧案宗卷上的记载,想必不差,你又如何平地多出一子?如今王春香虽已找到,但那无头女士的一条人命,杨谢祖仍难脱干系。杨李氏,你不肯将真相告诉包大人,大人如何为杨谢祖洗冤?”
公孙策这番话恰到好处,杨李氏知道宗卷记载难以隐瞒,又担忧谢祖有冤难申,顿觉心中的坚持再无必要,眼神渐渐迷离,思绪又回到了旧日的往事:“先夫杨仲康一生奉公守法、刚正不阿,虽只是个七品县令,却也有青天之志。在他治下,从无滥刑,未有冤案。直到有一日,手下抓来了个江洋大盗,可那江洋大盗却是个哑巴。苦主指认,吏员作证,特征符合,罪证确凿,先夫便依法判了他死罪。
然而……然而所有的苦主都认错了,被杀的那个哑巴,竟然是个无辜之人。先夫得知后,痛心疾首,追悔不已,急忙赶到哑巴家中,想做一番抚恤。但是没想到哑巴的妻子听闻噩耗,不堪打击,竟带着两个孩子投河自尽。先夫急忙赶到河边准备救人,只可惜来迟一步。先夫不肯死心,沿河而下,苦苦寻找,幸好苍天有眼,那哑巴的小儿子竟然大难不死……”
“他便是那杨谢祖?”包拯听到此处,心中已然明了,自己适才实是错怪了这位苦心无私的慈母。
杨李氏点点头,顿了顿又道:“先夫死前再三叮嘱,我杨家无论任何代价,也要保住这点血脉,让谢祖平安长大,结婚生子。”
杨李氏说得坚定而淡然,然而从满面的风霜,花白的两鬓,不难想象她这些年的辛酸。强逼亲子赴死,独自面对众人的责难,又是何等的悲痛!春风慈母情,秋霜寸草心,在场诸人心有戚戚焉,对这杨李氏生出由衷的敬意。她媳妇王春香更是感怀愧疚,低下头去,暗责自己不该错怨了婆婆。
这篇小说不错推荐先看到这里加收藏看完了发表些评论记住新龙腾小说永久地址:
http://www.xltxsw.com,方便下次阅读!